旁批——展开学生飞翔的翅膀

作者:平谷六中 李玉芬  时间:2009/3/10 6:43: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72
  我在一所远郊区的农村高中任教,农村高中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暂且不考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阅读能力。针对农村学生的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教材第一课的形式——旁批,来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们使用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教材,每单元的第一课都有旁批,旁批的内容包括鉴赏性的旁批,理解性的旁批和问题性的旁批。农村学生不能作出鉴赏性的旁批,但我想能学习问题式旁批提出自己的疑问,我认为给文章做批注,是很好的一种读书方式,于是我就利用这种形式,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第一课《范爱农》。
  在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习,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完成预习练习。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的预习作业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文章,并结合旁批理解文章内容。在再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旁批,给课文作补充批注,即可以提出自己阅读这篇文章的问题。这就是你给《范爱农》作的补充批注。
  在我的一再鼓励下,有些学生开始思考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了问题性的批注,如: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范爱农本来是个好人,课文开头为什么把他写得那样可恶?)訾辰光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   (范爱农为什么当时不同意发电报?)訾辰光
  (范爱农冷在哪里?)何旭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结尾为什么要提及他的家人?)马玉礼
  对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当时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表示这些问题提得很有深度,思考问题很深刻,既有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也有对文章章法的探究。带着惊喜我开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让学生自由的发表看法,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自己居然把问题解决了,然后学生就又在课本上作了解释性说明的批注。如: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范爱农本来是个好人,课文开头为什么把他写得那样可恶?)訾辰光
  (与后面范爱农的形象形成对比)贾丽娇
  (文章开头之所以把范爱农写得那样可恶,是先扬后抑)赵世豪
  (文章开头之所以把范爱农写得那样可恶,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高山林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   (范爱农为什么当时不同意发电报?)訾辰光
  (范爱农冷在哪里?)何旭
  (懦弱胆小)曹会通
  (不近人情)张楠
  (他对当时社会现实认识清楚,处事冷静、理智)张岩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结尾为什么要提及他的家人?)马玉礼
  (课文结尾提及范爱农的家人是既进一步表现作者对范爱农的怀念)范春阳
  (加剧了范爱农的悲剧色彩。)马玉礼
  学生通过给文章做旁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又能通过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解决了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异常兴奋,大概是自己有所得吧!我利用学生的这种热情,就大胆的从第一课跳到第四课白版课文——汪曾祺的《故乡人》,要求学生用这种批注方式读《故乡人•打鱼的》。批注可以是对某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理解,也可以是问题性的批注。学生们由于上节课余兴未尽,读这篇课文非常积极主动认真,经过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做了理解性的批注:
  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
  (“迫不及待” 一词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鱼鹰急切捕鱼的心情)
  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
  (“喝” 这个感叹词足以说明鱼之大)
  有的学生做了问题性的批注,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在书上形成了文字材料。如:
  女人很少打鱼。(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李秋爽
  (说明女人打鱼是迫不得已。)李萌
  (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打下伏笔)朱海燕
  (为下文作铺垫)高山林
  (与下文形成对比)闫想
  打鱼的有几种。 
  ……
  一种是扳罾的。 
  一种是撒网的。……(为什么写了这几种打鱼方式,这与那一男一女有何关系?)李正伟
  (前边几种打鱼方式所打的鱼的个头、数量与那一男一女所打的鱼的个头、数量形成对比)张银
  (为了与后面男女主人公的卑微的地位、辛酸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岩
  (反衬出他们夫妇命运的凄惨。)周向然
  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
  (他们为什么不到大湖、大河中打鱼?非要到臭水沟里打鱼?)张海琨
  (他们没有大船,没有鱼鹰)高欢
  (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张楠
  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炎欠)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为什么一男一女打一天的鱼也不说一句话,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付磊
  (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了)杜娟
  (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麻木)范博轩
  (因为生活的重压使他们对日复一日的、机械的、重复劳作的木然,面对卑微辛酸的生活的一种无奈。)訾辰光
  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肖萧
  (“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说明父亲对女儿的愧疚)秦雪涛
  (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说明他对妻子的怀念)王蕊
  (“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 那句中“重”的不仅仅是牛皮罩衣很重,还有生活的压力,“凉”的也不仅仅是秋天的水,还有心境的悲凉,对生活失去的希望)张菁
  尽管学生做的鉴赏性批注十分幼稚,但毕竟能够鉴赏了,这就是一大进步,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问题式批注的学习方式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发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再按自己的理解形成文字性批注,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有所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是旁批,给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相信,如果能坚持下去,不久的将来,学生们就能自由的翱翔在语文知识的浩瀚蓝天上。 
  2007年9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