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是流水线,没必要培养螺丝钉
作者:不详 时间:2009/3/16 20:21:05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51
多名学生选择离家出走这种另类的“行为艺术”,估计意在向学校表达着不满,向教育进行着抗议,向社会传递着“举报”。
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没有问题的学生,只有问题的教育。因为怀疑学生早恋,教师就恶语相向,导致学生压力过大,最终离家出走,而当部分学生归来之后,仍被学校要求“停课反省”,这当然反映了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和教育手段上的欠缺。
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标准件,教育过程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对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学校和教师理当尊重教育规律,联合多方力量,春风化雨,循循善诱,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更何况这些孩子大多是农民工子女,他们不在父母身边,缺乏有效监管,亲情严重缺失,可能比一般孩子有着更为复杂的家庭背景和心理背景,因此,教师就更应该重视他们,给他们更多一些关爱,遗憾的是,教育者或因升学压力之大,或因自身责任原因,便慢慢地放弃了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说服、疏导等教育方式,而选择以简单化、生硬化的手段来解决他们在教育过程所碰到的棘手问题。殊不知,这种简单和生硬的拙劣教育,轻则引发学生反感,重则引发恶性事件,类似的教训已经实在太多。
学生离家出走,也从另一层面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在普通中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让学生遇到烦恼有地方去倾诉、去宣泄、去调节,最终消除烦恼,获得快乐,从而轻松愉悦地投身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细活儿,其过程十分艰辛,而其收获与付出很多时候并不成比例,作为教育者,就需要发扬人梯精神、红烛精神、春蚕精神、园丁精神,为孩子成长当好守护神,小心地呵护着孩子的每一点自尊。如果能通过6名学生离家出走这一无奈之举,触动教育的敏感神经,实现教育的精神回归,则善莫大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