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让生命更精彩

作者:不详  时间:2009/3/21 18:01: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63
  你见过那棵树吗
  罗伯特•S•凯弗
  关于那棵树,最初是我的邻居加根太太告诉我的。那天,我坐在后院欣赏着十月的暮色,加根太太过来问我:“你见过那棵树吗?”
  她接着说:“就是那边下去拐角的一棵,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好多车路过都停下来看,你该去看看才是。”
  我对她说我会去看的,可转眼我就把这事全忘了。三天后,我在街上跑步,脑子里牵挂着几件恼人的小事,昏昏沉沉的,忽然,一片耀眼的橘红色跃入眼帘,一时间,我还以为是谁家的房子着火了呢,但我马上就想到了加根太太说的那棵树。
  我朝那棵树走去时,不由渐渐地放慢脚步。这棵树的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株不大不小的枫树。但加根太太说得不错,它的颜色确实奇特。整棵树就像画家手中五彩斑斓的调色板,树底部的枝丫是鲜艳的梅红色,树的中部则燃烧着明快的鹅黄色和橘红色,再往上,到了树梢,枝条又缓缓地过渡成绛红色。在这火样的色彩中,流淌着浅绿的叶子汇成的小溪,深绿的叶子则斑驳点缀其间,竟似至今未曾受过一点秋天的侵袭。
  这棵枫树集各种颜色于一身,它张开宽大的枝丫,历数着四季轮回,容纳着五湖四海,俨然是一个缤纷的地球。深浅错落的绿叶,昭示着南半球的春夏,灿黄的叶子和光秃秃的枝丫勾勒出北半球的秋冬。整个星球就围绕这一时空的交集点和谐运转。
  我慢慢走近这棵枫树,就像虔诚的朝圣者缓缓步向神殿。我发现靠近树梢的地方有几根光秃秃的枝丫,上面黑乎乎的小枝像鹰爪一般伸向天空。这些枯枝上落下的叶子一片猩红,像地毯似的铺在树干周围。
  我不禁为这棵树无所不包的美惊叹不已。这时,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有关星星的那段评论。他在《自然》一书中写道:倘若星座一千年才出现一次,那么,星座的出现是一桩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可正因为星座每夜都挂在天上,人们才很少去看上一眼。
  对于眼前这棵树,我也有同感。这棵树此时的华美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所以它对于我们就相当珍贵。可我竟差一点错过了。
  有一次,当著名诗人埃米莉•迪金森的父亲偶然看见马萨诸塞州上空一道炫目的北极光时,他立刻跑到教堂鸣钟以告知所有市民。现在,对这棵树,我也产生了这种传颂它的冲动。我愿成为秋天忠诚的信使,让田园乡村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了解它的奇妙。
  可我没有教堂的大钟,也没有快马,但我会在回家路上每遇见一位邻居,就去问他那个加根太太曾问过我的极其简单又极其重要的问题:“你见过那棵树吗?”
  【简评】
  《你见过那棵树吗》是一篇深蕴人生哲理的美文。
  文章浓墨重彩写枫树无所不包之美:“整棵树就像画家手中五彩斑斓的调色板集各种颜色于一身,并且历数着四季轮回,容纳着五湖四海,俨然是一个缤纷的地球。”作者进而联想到“星座之美”“北极光之美”,暗示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充溢着美,美无处不在。那么生活在美丽大自然中的人们在美的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有的人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并且传颂美、赞美美,文中的加根太太、埃米莉•迪金森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典范。而有的人或因系怀俗务或因熟视无睹而漠视美。文中的“我”就因“牵挂着几件恼人的小事”而差点错过欣赏枫树之美的机会,而埃默森关于星星的评论更是有感而发。由此可见能否得享自然之美,关键在于是否培育起欣赏美的心境,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你见过那棵树吗?”是一个虽然简单却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作者在提醒我们: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别忘了发现、享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让生命多一份从容与雅致,而不是深陷世俗名利的浪潮。
  文章结构巧妙,以“见”为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围合,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深思。(陈放)
  窗
  钱钟书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我,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该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是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凯罗《晚歌》起句也说:“双瞳如小窗,佳影收历历。”孟子又有“相人莫良于眸子”的话,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开到嘴边。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叫人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门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色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简评】一个人呆在房子里,面对一牖窗户,太阳照进屋子,屋子洒满阳光。他静静地思考,浮想联翩,把这些联想整理出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钱钟书的这篇文章,正是这样构思出来的。此篇之所以在同类题材中棋高一着,主要在于它不同凡响的联想、想象,以及作者深厚的生活、文化积淀。读罢此文,掩卷深思,我们感到,作者所写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窗户,他完全是把窗户当作人的眼睛来写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很自然地从窗写到眼睛,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旨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