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镣铐跳舞
作者:广州培英中学太和校区 郑新蕾 时间:2009/3/21 23:24: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55
于是有人戏称,从中南海到篱笆墙,所有的学校,都在呼唤作文的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
然而,我们还是要戴着镣铐跳高考这支舞。能去掉镣铐跳舞吗?
高考场上自然不能。本文要说的,是去掉作文教学中的镣铐,而不是否定高考的作文考查形式,去掉高考作文的镣铐。应该说,只要还在实施现行的高考制度,作文考查完全去掉镣铐就是不太可能的。但是,高考作文要戴着镣铐,不等于作文教学也一定要戴着镣铐。相反,如果作文教学能很好地去掉镣铐,放手激发和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创新,那么高考作文题的约束不但不会成为镣铐,反而会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最公平、最瞩目的舞台。
好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了,各个教学环节都在思考过去的弊病及疗救的方法,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希望趁着实施新课标的东风“革旧迎新”,改变近年来中学语文屡遭骂名的状况,而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则更成为重中之重:我们的作文“病”在哪里?“病源”是什么?如何疗救?
先来找高中作文教学的病症及根源。不找出病患谈治病,那只能闹头痛医脚的笑话。作文的创新,根源自然在于思维的创新,亦即摆脱过去的思维的惯性,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而这病源——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从“教”的角度看,我们的思维惯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过早、过分地强调文体、语言、结构等形式的规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早到小学、初中就在开始强调写什么像什么,把各种文体的模式像敲钉子一样固定在学生的大脑里。虽然说文有定法,但过早并过分地强调形式,已事实上造成对于学生作文中观察的细致独到、思维的火花、情感的自然真实等等的忽视弱化。这种先强调“形”的做法无意大大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他们对内容、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及思考深入等方面的注意。所以,学生从小到大,写作文就类似填公式,写得最多的就是有形无神的“假、大、空”的作文。所以,一般学生评价高考优秀作文,绝大部分只懂得欣赏那些作文形式上的出新,而很少人注意到那些作文在内容思想上的含金量。因此,联想想象的能力、自然纯实的情感、求异或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的作文里,已经很少“市场份额”了。
而“教”的“惯性”必然影响到“学”。从学生写作的角度看,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根本的是态度的惯性:在教师的“镣铐”下,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写“假、大、空”的作文。学生把作文当作了最难填的公式,不太懂得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自然纯实的情感、求异或深入的思考去赋予作文以佳酿般醇厚的浓香,也无法赋予作文语言以水一般灵动的魅力。正因为这个,于大部分学生,写作已经不是一种精神愉悦和享受,而是最痛苦的折磨。态度上,已形成应付、虚假的惯性。
其次,因为态度上应付的惯性,使得在立意上也呈现出思维的惯性。拿到一个题目,一般都满足于写主流立意,用最从众的思维去立意,或者叫“公式立意”,自然作文只能是“假、大、空”了。中学语文教师都熟悉下列立意的高比例:98年写“坚韧”,就写父母双亡或残疾而“我”如何坚韧;写母爱,就写“我”生病,母亲深夜背“我”求医的伟大;写一件小事或成长,就写“我”走入误区一个补鞋或拾垃圾的老人点化了“我”……也难怪社会上对中学的作文教学颇有微词。
继而是选材的惯性思维:非伟人不写,下笔必写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伦司马迁毛泽东周恩来……因为泛滥,所以“典型”也不再有说服力;因为陈旧,“伟大”也毫无鲜活可言。
又因为从小到大老师对“规范”的要求,构思布局上也有很明显的思维惯性。在学生的头脑里,记叙文=记流水帐+意义(意义也只不过是一两句空口号而已),议论文=提出论点+典型论据(泛滥陈旧得让老师一看就起鸡皮疙瘩的“典型”)+“分析论证”+结论(也几乎是口号):这些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写作公式了。至于散文,更好写,四不像则美其名曰“形散神不散”。
还有自然而来的表达的惯性:少写错别字,语言通顺,能用上“忐忑不安”“五彩缤纷”“风和日丽”之类就自认有文采;要写优秀作文则意味着形式上要新要怪:书信体、日记体、记者访谈录、辩论词、实验报告、故事新编、时空穿梭机……不是说要否定这些,而是当内容贫乏思想肤浅语言苍白时,这类形式的东西反而显得幼稚可笑和多余了。
归根到底,这一切思维惯性的根源在于态度上“应付”的“肿瘤”,在于对形式过早和过分的要求和强调,实质上是对于内容的鲜活、细致、丰富、深刻的“弱视”。
找到了病症及根源,再来对症下药就简单了。要想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学上重内容,即通过重视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辨力的培养,达到作文内容的鲜活细致丰富深刻,然后再对形式的规范进行强调——把“本”放在“根本”的位置,把“末”放在“末节”再强调,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第一是教师的思想及态度上,要转变应试的教学模式,去掉重形式而引起的“作文恐慌”。小学初中的作文教学我们无法左右(当然相信小学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能够给我们的学生开凿一口思维的泉眼,在源头上给他们的思维带来活水),但在我们自己,埋怨永远无法代替自我行动。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去掉镣铐。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精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把高中教学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强调把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施。在作文教学方面,新课标不是简单要求掌握几种基本文体的写法,而是首先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其次是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具体说来就是避免“假、大、空”的为文造情。那么,这种提倡人文化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理念就要求尽可能地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让他们勤于独立地思考,乐于自由真实地表达。
那么,在实际操作时,不要在乎什么“大作文”,也不必刚上高一就让学生“见识”高考作文题目,更不要强调文体和结构的规范。首先应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强调“我手写我心”,强调“性灵”,并一切围绕这个来做。
例如:
1.作文题及作文形式。不必一周一次大作文,可以一学期无一次大作文。一定要尽量多出些“新(新颖)、近(切近生活)、轻(轻松)”的作文题,例如短信创作、《我偏不信邪》、《当一天母亲如何?》、《荒唐老师》、《给爱情上把锁》。让学生自由选择来写,可以不形成完整的文章,可以一周一篇到几篇不等,甚至一周几段到几篇不等。提纲、灵感片段、语录体、论辩形式、续写课文、仿写名作、报纸评论……什么都可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思想内容有含金量,语言灵动,没有特别的形式那也是优秀之作,不用担心高考成滑铁卢。
2.选材。新课标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那么我们就鼓励写生活细节,评论学生感兴趣的切近生活的新闻、影视,重视材料的鲜活与丰富,强调感受与思考的真实丰富和个性化,避免重文体等形式而引起的“作文恐慌”,去掉“假、大、空”。
3.批改评价。新课标重视过程评价,作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和肯定每个个体作文训练过程的进步。批改评价时勿宥于每次作文本身的优劣,更不能以某些学生的长处去打击另一些学生的短处。没有实质性的、操作性强的修改建议则不轻易给批评。只要能让学生明白他的这篇文章的优劣得失,在批改方式上,可以很灵活:可以不打分,也可以不给等级;可以写评语,也可以不写;可以展示给学生讨论评价;可以面批,可以以老师修改好的文章让他们自己对比思考……那么评价的重点就是多戴显微镜去找“亮点”找进步之处。
4.利用好活动课。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极大地扩大中外经典作品及优秀时文阅读的同时,增设了不少的活动课,可以训练思辨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教学中,它们与作文教学不应该是割裂的。如果能够把它们与课外同一话题的专题阅读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那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更能更新学生对作文的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的观念,使他们真正走向作文的创新。
当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以及作文的内容和思想深度的问题都解决了的时候,语言表达的问题就基本不是问题了。因为思想内容方面有了广度和深度,要解决小学初中早已强调并强化训练过的表达形式问题,只要多接触阅读名家大作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文,并在写评语和面批时多指出问题,并予以示范性修改,表达的创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更何况,当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的素质上来了之后,在高考前把学生拉回来,做一些常规写作技巧的训练,那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高考作文最终还是要戴着镣铐跳舞,但高中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可以去掉镣铐的。新课标希望能给整个高中作文教学洗脑,实施起来也许有个过程,但我们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激活高中的作文教学,在实操上开始给它舒筋活络,不让它在“镣铐”下肌肉萎缩乃至瘫痪,至少是可以的。我们广东的作文教学,失败在于太重形式;成功,自然在于给作文教学去掉镣铐,从出题到评价,都可以给自己一个自由的舞台。那么,学生的作文才能从思维的创新走向包括表达在内的根本的创新。而实际的是,无论新课标下的高考怎么改革,或者不再改革,学生都能够在高考场上远离“假、大、空”,写出“真、细、实”的好作文。那么,语文所担的骂名,也许会减轻许多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