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例谈巧用教材进行作文指导

作者:王丽  时间:2009/3/27 6:57: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01
  几千年传统的语文教材,借助“四书五经”,它们都只有阅读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但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编排体例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既贴近学生生活,易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又具有文学欣赏性,给人以美的熏陶,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学一课都会引导学生在对文章赏析后归纳一下写作特色,提出让学生学习其中的一些写法,这也是每课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仅凭课堂上的寥寥数语,真正能在这个环节上有所收获的很少,大部分应该是无用功。我认为分析写作特色是必要的,久而久之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然而真正要想学生从文中学到一些写作技法则需要更加仔细的分析指导,也就是需加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这里以我的一堂作文指导课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七年级上册选入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很有特色。作者莫顿•亨特(美),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父亲找到了他,激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能闯过来。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于是我把这种写法确定为一种写作模式,其构成公式化为:抒写个人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我认为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前一部分个人经历的叙述给人以真实感,而后一部分的感悟却使文章富有哲理,使你的作品立意高远、耐人寻味。这种模式很易模仿而且写作此类文章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写作此类考场作文也很容易拿高分。
  接着我再讲了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细节,比如情节叙述要生动,我引导学生对照欣赏了文中对“我”爬悬崖恐惧心理的描写: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心理刻画真实生动,并没有枯燥乏味的重复使用“害怕”这样的字眼。
  另外在此堂作文指导课中我指出很关键的一点是,前文所讲的事例要与后面的感悟浑然一体,切不可两张皮。比如在此文后边你一味强调做人只要坚强就什么也不怕或者感叹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就很牵强,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一节作文指导课不宜讲太多的东西,否则就会冲淡你这节课所要讲的重点,而且学生又会一头雾水,大家就会做无用功。分析完这些东西一节课也就差不多了,打铁要趁热,我接着就布置了今天的写作任务,就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选取一件事例,按今天所讲的模式和注意点写作。一节课后,学生们轻松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以讲质量是很高的,看来这种针对性很强的作文指导是很对路哦!我想今后我还会精选一些课文,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其独特的写法,让学生领会掌握更多的写作技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