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家”——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带来的启示
作者:洪湖市峰口镇第二初级中学 戴敬 时间:2009/3/28 11:15: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24
余老师深知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懂得培养学生以生命的敏感,让学生懂得去呵护生命,怜惜芸芸众生,亲近体贴自然万物,知道在学生的心中扬起生命的风帆,使其在生命之河上泛舟轻游。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有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因为语文的“语文味”,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没有文本的阅读,怎能从缓缓升腾的热气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怎能听到“鸡鸣桑树巅,狗吠深苍中”的天籁;怎能品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的况味;又怎能感喟“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凄美。天生万物,总在宇宙的造化中,自得其乐地呈现着一份成长中的激情。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又怎能不让我们心驰之,神往之。刘勰云:“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文本,用它有限的文学,将无限的生活浓缩成岁月的“压缩饼干”,无法压缩的却是字里行间掩抑不住的情感波澜。故此,语文的“语文味”,需要在对文本亲近中获得。要在亲近文本的同时, 找寻并发掘出文本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因为这些情感因素的碰撞而爆发出灵性的火花时,语文的“语文味”才能够焕发。
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语文的内涵,固然不及生活的内涵那般深刻丰富。但语文的外延,却隐约可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发现、感受、体会语文的激情,如果不能将语文文本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将表层的文字与深层的情感结合起来。那么,语文也就不能彰显“语文味”,而仅仅是汉语知识的集合。
语文的“语文味”,是需要在生活中获取的。原生态的生活,将现实人生的五味日复一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景观,正是我们走进语文文本的依托。没有经历练过长久的离别与思念,便难以品读出《静夜思》中言浅意深的思乡之情;没有遭遇过生离死别的丧亲之痛,便难以感受出《祭十二郎文》朴实言语背后的骨肉亲情 ;没有亲近过名山大川,便难以体会秀美风光的怡情养性;没有历练过岁月的坎坷挫折,便难以领略《赤壁赋》渗透人生后的顿悟与超脱。语文就是这样,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一切的解读,便都成了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之举。正基于此,在余老师的教学中,他让语文回归到生活。在他看来,语文的“语文味”,是必须在生活的海洋中滋养的。惟有生活的阔大,才有语文的阔大;惟有生活的火热,才有语文的火热;惟有生活的激情,才有语文的激情。当有人把语文朝着通向分数、通向名次、通向录取通知书、通向老师的奖金和学校的声誉这条路指引时,余老师却把语文引向了通向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激情这条路。这无疑是条真正通向语文“回家”的路。
走近文本,就是与作者进行交流融会,对自身进行反思超越的过程。回归生活,则是学生走近文本的依托。他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人的存在状态,感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进行连续的自我反思,精神的批判,才会使自己从一个成功点迈向另一个成功点,最终演绎一个完美的人生,这难道不是语文的初衷吗?
余老师的教学让语文找到了“回家”的路,而在语文“回家”的路上,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