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案例

作者:浙江省东阳中学 吴巧阳  时间:2009/3/29 9:06: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2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何以谓体验?“春江水暖鸭先知”,体验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包括它的温度,呼吸,色彩,形象。体验是和文本真对话,真正走进文本语境中去。体验是阅读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读者对文本的一种创造,一种融合了自己情感的加工。抽象的文字附着了自己的感情,融化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成了自我的生命超越。德国思想家威廉•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认为“体验”不同于“经验”、“意识”,而是特指“生命体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活动就是一个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性化生命情感的体验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可能脱离学生的主体体验,而必须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为主要方式对之进行有意义的构建。那么具体如何建构主体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呢?这就要求老师能在体验教学中选择有效的行为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篇课文时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 音乐渲染,初步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同时音乐又是一门充满美的艺术学科,旋律、和声、节奏无处不美,只要音乐响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种心理状态。我采用了歌曲:胡畔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导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文本。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美,很快就吸引了学生,同时这首歌曲的旋律中也隐约透露出了诗人表面向往幸福内心却又极度孤独的复杂心绪,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初步体验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二、 以读促悟,深层体验
  学生理解文本,需要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才能与文本真正对话。因此只有反复地充满激情的诵读,才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进入深层次的丰富的感情体验。但学生读书遍数多,难免给人重复之感,这就要求师生对每一遍读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根据具体的朗读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学读——品读——析读。
  学读即学习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在朗读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挺胸、直背、抬头、拿书,放开声音。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而后讨论朗读时要注意的地方。反应很积极,总共得出了这样几个注意点:短句可读得快一些,洪亮一些,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等,应读出热烈的向往之情。长句可读得缓慢低沉些,缓中带刚,但不要“断气”。如“给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等,应读出海子内心的温柔博爱之情。“我的”、“温暖”这些词语可适当强调。在读三个“愿你”的时候,语速和语气要有层次感。重复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只愿”后可以略作停顿,后一次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比前一次缓慢深沉些,造成声音停止、情思不断的效果。接着为巩固这些注意点以便更深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我建议男女生合读:男生读第一节,应读得洪亮、热烈;女生读第二节,应读得深情、温柔;大家齐读第三节,应得出圣洁、博爱之情,读出真诚的祝福。此时“学读”已逐渐进入佳境,为达到高潮,我请班上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作范读,并给配上音乐。最后老师自己也加入其中,倾情投入,以身示范。应该说通过自读,合读,同学范读,老师范读,配音读等方法,这一步的体验学习基本达到。
  析读——朗读中对文本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意象的组合,了解诗歌意象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关键。同时诗歌中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这里就要求学生通过寻找、分析意象进而“美读”,达到与文本亲密接触。这里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四人小组讨论进而交流成果。以第一节为例,同学们找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等意象后,得出诗人向往一种平凡、简单、自由、清新的远离喧嚣的田园式生活,并体验到诗人此时的内心是充满幸福的。为更准确的体验这种情感,我建议同学展开联想与想象体验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幸福,并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接着同学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还抓住了个别细节处体会到了隐藏于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极度孤寂。如一个同学对“从明天起”这样分析:表明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善良、真挚的意愿和对理想热烈的追求。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体现了诗人迷茫的心理状态,一结合写作日期,我们马上可想到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此时他正处于“精神之冬”,诗中的春暖花开只是向往而已。有同学还对“只愿”这一词进行分析也非常到位。正是有了充分的朗读,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的生成。
  品读——对文本进行总的评点,在把握整体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吟诵,品味。这一环节其实是对上一环节的整合。这首诗的学习难点是把握诗人幸福情感背后的那份孤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份矛盾。我先引进了海子的《秋》以比较阅读,重复三次的“秋天深了”,正加强了理想没有实现的焦灼。接着向学生介绍诗人的总体情况,一改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的方法,为的是有的放矢。最后,为创设更好的体验情境,我建议全体起立,满怀感情的齐读这首诗,以送给在天堂的海子,同时把诗歌的题目改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致海子。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份作业: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诵的声音,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上音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又一次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
  三、板书新颖,审美体验
  板书作为教学内容的浓缩,是窥斑见豹的“课眼”。它以最简约的形态提炼最大的教学容量和复杂教学思维流程,显示教师以简驭繁的智慧与学识,恰如巴尔扎克所言:“艺术家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板书新颖别致,在于它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通过视觉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短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美感的简笔几何图案(线条、符号、色彩),艺术地将主要教学内容定格在黑板上,产生和谐感、鲜明感和流动感。为此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是文中的真、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自主体验原则”。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焕发生命活力的、体验生命激情的乐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