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生活学问

作者:不详  时间:2009/3/29 11:06: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4
  ◎ 学问贵在精,而不在多。《三字经》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之道如此,学之道亦如此。一个人的道德和学问要有所成就,一定要「专」,就是「一门深入」。 
  ◎ 一个人内心要真正安定,绝对不是借由外在条件,而是来自内心的明白,所谓「理得心安」。 
  ◎ 古人看到竹子,会想到「昂扬直立而不曲,敞此虚怀纳雅言」,竹子代表了翩翩君子。从这句诗和竹子的形象中,我们会学到什么?学习最重要的境界是体悟。如果学习中不能体悟,就好像人吃了东西没有消化,对身体当然就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害。 
  ◎ 「学贵自知」,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出发点是先有自知之明,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发展。理智的人,认识到从前种种的错误,从其中学到智慧,不再懊悔,而他了解到未来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所想息息相关,就不会去探求未来而是活在当下。 
  ◎ 道德不在经书里,在你生活点滴当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世待人当中,你用什么心去对待,这叫真实的学问。 
  ◎ 《大学》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末要清楚,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一个人的家庭,根本在哪?《大学》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者止于慈,为子女者止于孝。」孝顺为齐家之本。 
  ◎ 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读课本、读经书,这样的学习是死板的。假如只有打开课本才是学习,那我们的学习成果都只展示在考试卷上,离开考试卷后,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处世待人。  
  ◎ 什么是「教」?什么叫「育」?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善的人,才能把善说出来、作出来,上行下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该学习的,不是小孩;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父母。上行下效,首先要学的是父母长辈。所以俗话讲得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 
  ◎ 经典告诉我们:「见人有善,不可生嫉妒心;见人祸患,不可生喜庆心。」看人好,应该赞叹人家好;看人家不好,应该怀有一颗体恤之心。 
  ◎ 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每时每刻都在立身行道,你就能给学校、给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树立一个好的模范,你就对社会有了相当大的贡献。 
  ◎ 一个为人父母者真正的成功在哪里?当他不在的时候,孩子还是非常懂事,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孩子还能够遵照父母给予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去做人,这才叫真正的成功。而现在的家庭也好,社会也好,重表象不重实质,颠倒啊!他虽然开的是豪华轿车,住的是昂贵的别墅,但是夫妻每天在吵架,孩子在慢慢地一天天变得不孝,他都没有警觉到。所以孔夫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人生有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没有。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谨慎的态度,去走好每一步。 
  ◎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君子务本,要改变命运还是要从源头改,从思想观念开始改起。 
  ◎ 「服天下之勇者」,一个人能服天下的勇猛之人,「不在勇,在怯」。他懂得如果这一件事情做不好,将会牵连很多人,所以不可不谨慎。 
  ◎ 《礼记》第一篇《曲礼》给我们四个人生提醒,第一个叫「傲不可长」,一个人只要起了傲慢心,他的学问绝不可能建立起来。 
  ◎ 《弟子规》是谁学的?小孩学的。谁是弟子?你接受孔老夫子教诲,你是弟子啊!在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弟子,虽然活到四十岁了,你永远是你父母的孩子。我们这一生永远都是孔老夫子这些圣哲人的弟子。只要你受教,你就是他的弟子。弟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的东西做到啊! 
  ◎ 肯帮助别人的人,「天」就是他人生当中会遇到的一些人、事、物,这一些人、事、物能否成就他,要看他自己。会学的人,纵使在逆境当中都会有很大的成长。不会学的人,金山银山到他的面前,他都变成败家子。工夫在自己的这一片心田。所以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负大责任的人,在顺逆境界当中都在学习,都在快速成长。要找到根源,人生才能真正活得理智,才开始做一个明白人。 
  ◎ 我们要感恩老师,感恩在生命当中,所有曾经付出、关怀过我们的人。那要怎么回馈他们?一定要把人生过得充实,过得有价值,这将会让所有疼爱过我们的人,感到无比的欣慰。一定要有这样的志向才行。 
  ◎ 一个人活得理智,第一个要领会到:「人之初,性本善」。不仅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性本善。不相信自己性本善,你这一生绝对没有理智可言,这一生都活在自怨自艾、自甘堕落当中。消极、瞧不起自己,会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你不相信别人性本善,你会处处都看人家不好,人际关系就会处不好。 
  ◎ 孔夫子教诲我们,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要成就,有三个态度要时时提起。第一个,「好学近乎智」;第二个,「力行近乎仁」;第三个,「知耻近乎勇」。从这里就点出来,一个人的学问要成就,第一要好学,第二要力行,最后是「知耻近乎勇」。人的勇气在哪里?勇气在于敢面对自己的习气,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能全然地把面子丢掉,全然地去修正,这是有知耻之心。因为一个人知耻,才能对得起生命当中所有爱护、照顾我们的人,假如我们不知耻,而自掘坟墓、自甘堕落,那会伤多少亲朋好友的心。 
  ◎ 为师者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只想着别人都要听我讲,那是大错特错的态度。而他不只对不起他的学生,他还对不起几十年来国家的栽培,对不起国家、社会,所以要慬慎! 
  ◎ 一个人怎样才能跟自己相处得很好?要做对得起自己的事情。一个人要懂自爱,才能爱人,「欲爱人者先自爱」。     
  选自蔡老师北大演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