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潜规则
作者:佚名 时间:2009/3/31 13:29: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84
戴德哉教授是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去年,他的实验室向一家国际学术期刊投稿后受到该期刊的问询,说他的论文和另一本期刊上已经发表的贺海波的论文十分相似,要求解释。由此扯出了浙大副教授贺海波8篇论文造假事件。
4个月前,浙江大学对此事件经过调查认为,造假是贺海波的个人行为,与课题组无关。而舆论却认为,是课题组造假,其中,贺海波的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也可能介入其中。为此,二月份,记者介入调查。
现在让我们看看事件有关人员的精彩表演(详情可查看《新闻调查》)。
贺海波:论文造假的直接责任人,他在检查中写道:“为了能够凑足文章数目,实现顺利留校的目的,在自己 进行的科研进度无法顺利实现这一目的的情况下,采取了走“捷径”的方法。”贺海波于去年11月3日 被撤职后离开浙大,至今杳无音讯。
吴理茂: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药理试验室主任,造价论文的通讯作者。按照国际学术期刊的要求,每篇论文都 必须标明通讯作者,通讯作者是论文的责任人,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负责。吴理茂曾亲自在造假论文 上签了名却又推说是贺海波盗用了自己的名字。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问题我现在不想太多 地说,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事态会严重到这种程度,再一个我只是个小萝卜头,(好谦虚呀)对不对。”
李连达: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贺海波在浙大博士后流动站的合作导师。事发之后曾发表声明,自称他的课题 组研究的是国家973课题冠心Ⅱ号,但是贺海波所写论文的主题并不是“冠心Ⅱ号”,而浙大的调查也 支持李院士的说法。但2月28日,李院士在给戴德哉教授的道歉信中又承认,贺海波研究的正是他主持 的国家973计划“冠心Ⅱ号”。
既然李连达院士承认了贺海波研究的是他的课题,那么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他又自称根本不知道这些论 文,名字也是别人代签的,事后又不接受采访,只是叫秘书李贻奎通过电话采访对记者说:“李院士现 在是不愿意跟任何媒体来接触的,不愿再做任何解释。”还说,“是学生的责任,李院士并未参与造假。”
陈枢青:浙江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
在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除了担任贺海波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外,还担任了三个博士生和四个硕士生的导 师,但是,这些学生却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的导师。浙大药学院学生说:“用李老师的话来讲,空间上 、时间上,他根本不在这儿。”这就是说,李连达根本不能履行自己指导学生的职责。
对此陈枢青对记者说:“ 有一些学生考院士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最高级的指导,而并不是天天见到他。 有些学生希望天天见到他的导师,他就应该去考别的老师。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创新,这种创新里面 就体现了遥控的,这样的合作方式叫做托管”。(托管给了一个在学术上不具备博士生指导资格的吴理 茂!)当记者提出“没有监督的管理最有可能出现坏的管理”的疑问时,陈说:“我同意你,但是在科 学界,现在更强调学术道德要自律,特别要自律。”
曾苏: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明知导师的重要,仍然让李院士来承担他无力履行的 职责呢?”
曾苏说:“现在他这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况。这个也是一种历史造成的,就是不光是李院士一个 人,在全国可能也都有这样一种情况。”
杨卫:浙江大学校长。记者问:“发生一些学风上的问题比较集中,会不会也跟这个追求数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杨卫说:“这个大概也是一个阶段,我觉得你好像没有办法跨越这个阶段,我现在想不出来(有办法)能 够完全跨越这个阶段。”杨卫还说:“关于中药药理一块,我们以前没有这个学科,所以这个学科是我们 聘请了李院士之后开始从无到有建起来的。”这就是说,聘请了李院士,而李院士却无力完成职责,这是 否意味着冒用院士之名招收学生呢!正如接受采访的林教授说的:“比如评估体系,要是有院士可能沾光 。另外你再申请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如果院士牵头,你也可能沾光。这些问题有的时候就不太好说了。 ”(!)
我们知道,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学术界屡禁不止。目前已经查实的大学重大造假事件就有:上海交大陈进等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清华大学刘辉把他人学术论文归在自己名下;同济大学杨杰在简历中伪造论文资料,并将他人课题归为自己的成就;去年复旦大学查实3起学术造假事件,涉案的9名师生包括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
所有这些造假行为,其危害主要并不在造假内容本身,而在于他们对学生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的污染!听听浙江大学药学院学生马宏图是怎么对记者说的:其实我们读博士,最后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不是说把科研搞到什么程度,如果那样的话,花的成本可能相当大,花的周期非常长,说句最难听的,最后的数据可以编出来,画个图表、写个数据,1、2、3,3改成4,4改2这就可以了,只要不是太离谱了就是可以的。
当记者问:“如果科研人员本身都不尊重科学的真,还怎么能够指望?”
马宏图说:“所有的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下,大家就不认为他做的事情有什么出格的事情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的话,谁都一样。”
由此,我又想起了每年一度的会考,高中文理科学生互相替考,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却至今仍在持续。
浙江大学的前身叫求是学院,这两个字在当时的解释是务求实学,存是去 非,不谋其利,不计其功,这样的校风一直延续下来,到抗战期间的时候,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就在烽火连天的1938年,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提出,要把求是这两个字作为校训,以勉励学子。他说是就是真理,求是就是探求真理,要探求真理,科学家必须有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问利害的精神。70年过去了, 而我们今天的这些院士院长教授们却被利害关系搞得如此破烂不堪! 可怕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不再感到震惊!因为谁都知道,教育界的这些潜规则来源于政治领域的潜规则!许多官员不正是靠着搞假政绩、然后受到上司的欣赏(而不是靠着民选)就得以升迁的吗?官员的权力得不到实质性的监督,败坏了大环境,其他领域能干净得了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