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尝试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你不会学习,我来帮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作为教师力求做到教与学的协调一致,让学生乐学、会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让“死教案”活起来。很难想象,一个只有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何以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全班学生的创造潜力。因而,一篇好的有份量的教案,必然是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是师生群体的意志,而绝非教师单向意愿、个体所为。传统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是教师的悲哀,更是教案所有权归属不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语文教学行家魏书先生说他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有时我上课也很懒,一学期总有几节课要懒一懒,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但正是这懒,使学生变得勤,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对教师除了尊敬、喜爱,有时还有羡慕之感,很想当一回老师,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愉悦之情。为了满足学生的欲望,我总要在一学期内设计几节课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学每一单元,都要挑选一、二篇文章,根据单元要求,先简单介绍一下与课文有关的材料,然后把全班分成四大组,请学生自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像老师那样认真备课。当然,为了备好课,我采取了分层教学。如,我在教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胜任老师,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备好课。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采取的方法:A类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独自完成备课任务;B类学生在老师教给他们方式方法后完成任务;C类学生在教师的扶持下,与教师一起完成任务。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一致认为老师这种教法很受他们欢迎。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一组推荐出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分别站在讲台前给同学上课。后讲的同学可以对先讲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强调,但力求避免重复。事后,请其他学生对上课"小老师"进行点评,以便以后扬长避短,同时请上课的"小老师"讲一讲上课的体会、感受。开始时,上讲台的都是些基础好的学生,后来有一些基础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通过实践我得出如下体会:
首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成绩提高不快,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如今,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语文学习逐渐由不太感兴趣到较感兴趣,甚至很感兴趣。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兴趣爱好是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敲门砖。如果有了兴趣,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学生会自觉地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阅读许多经典名著......
其次,能更好地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方法的尝试,使老师从享有权威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平等的伴奏者的角色,不在主要以先知的角色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的人格,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最优的学习环境。同时,许多学生由于在“备课”时受到老师的点拨、帮助,在上课时,体会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因而,学生会更加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甚至有的学生由此而树立将来要当老师的理想。
再次,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随着课改和研究性学习的普遍推广,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日趋重要。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的个性特长和创造空间,形成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的经验,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乃至创造、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尝试以上的方法,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从而能获取更多更新知识,为将来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夯实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并尝试更新更好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