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不详  时间:2009/4/5 3:08: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33
  农民工子女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情况从起始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一部分学生不管自身怎么努力,老师怎么帮助,想读通一篇课文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在短短一学年由原先的四五十分的成绩提高到七八十分。农民工子女语文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由于农民工子女自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如:意志薄弱、思想易变、缺乏自信,一些有着不良习惯的学生还很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突出表现在:1、注意力分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有些知识反复强调,多次辅导,学生们却反而错得更厉害呢?我想原因就在于他们上课没有高度注意!谈到上课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孩子处于有时集中有时分散,特别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满足于一知半解,以为自己懂了,不用心听,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恰巧丢掉了其中重要的部分,所以考试时时常会在老师反复强调的地方失分。2、对学习缺乏兴趣。不少农民工子女学生刚进入中学,其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小学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环境、新教材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再者,城乡学生在生活体验、学习条件、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出现语文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部分农民工子女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越发淡薄。3、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这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大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这种避免出错的心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农民工由于生计问题,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从未检查过孩子的作业,从未给孩子买过较辅书籍和课外书籍.不少孩子在做作业,学习时甚至会被家长叫去做家务,看摊子。农民工家长漠视孩子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轻视学习。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虽然,大多数农民工与城市孩子的父母一样,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较高,要求孩子能考上大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我想农民工们对这点的体会更深,常听他们教育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不然就跟你的父母一样,只能整天累死累活挣点小钱……”然而他们只有期望但是缺乏向城市的家长那样,舍得孩子的智力上投资,即孩子学习方面的培养,更缺乏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和督促,与孩子一起沟通、交流学习上的困难,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对孩子的学习只是口头上的过问,欠缺细心的指导,使其孩子有机可乘,养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漠不关心,家长会也不参与。因而无形中就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除了教学工作,还得承担起孩子父母未能承担的责任。部分孩子的家庭作业都只能在学校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回家一字不写。天天在学校补前一天的作业。由于家长们只忙于自己的工作、挣钱,忽视了对孩子学习、生活上的细微关照,造成部分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作业没有一定的规范性,书写潦草。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课外阅读为例:(1)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由于我们学校条件不好,外地孩子家长受教育的情况相对较低,受家庭影响,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2) 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3) 阅读消费较少:纵观我校现在中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4) 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导致语文学习徘徊不前。教师、教材的变化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例如,作文教学就缺乏序列性,让学生不容易接受,程度较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分析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习的程度。解决农民工子女语文学习困难的对策(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语文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二)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困生在语文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语文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1、教会学生“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2、教会学生学会“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3、教会学生学会“感悟”。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四)指导民工子女学生课外阅读的操作措施及做法民工子女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做法如:1、创设阅读氛围。把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营造校园“大环境”;用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班级“小环境”;用优秀阅读个人、优秀阅读家庭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这样大小结合、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2、语文教师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并和班级同学进行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这样,学校和班级互相配合和补充,保证每一位民工子女学生的手边时时有书可读。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积累的诗文多了,语文底蕴丰厚了,语文素养就高了。阅读的书多,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原来怕写作文,文章疙疙瘩瘩的学生,慢慢爱写作文。(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改变农民工子女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面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将会一如既往的努力,运用了各种方法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