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上门”与“下田种地”——摭谈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及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枞阳县官埠桥中心学校 李贵进  时间:2009/4/6 15:00: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41
  我很欣赏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更多的像农业,而不是工业。”曾有人问吕老如何评价中学生作文,他的回答是“纯真”二字。
  目前,初中学生的写作状况,也确实让人堪忧。新课标倡导的贴近生活的选材,独特的情感体验,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作文严重地脱离了生活,矫情造作,无病呻吟。所谓“年年考作文,岁岁题不同”,那么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是否也给语文教学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为什么中学生总不喜欢写生活?究竟是谁把生活从学生的作文里挤走了?
  一、中考作文命题形式的概念分析及价值定位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1年秋,到2004年国家级实验区正式进入中考,但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则自2002年就融入了语文中考之中。同时,还受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大体上先后经历了标题作文时代、材料作文时代、话题作文时代和今天的多元化命题时代。在文体要求上从限制到逐渐放宽,直到话题作文出现后的完全自定文体和有限制的自定文体(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勿庸置疑,话题作文的产生是中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克服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弊端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与写作理念。其主要特征是“一限三自”,即限定话题内容、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它使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真正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话题作文所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作文内容完全由考生自选与话题相关的材料。它限制少,倡导自由,鼓励创新,帮助学生盘活自己的生活库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张扬个性、抒写心灵,展现才华的舞台。这种命题方式是对于材料作文僵化的“叙—议—联—结”的写作模式的“反叛”。是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是“送货上门”、自主选材的细心呵护,充分地体现了对广大考生的人文关怀。因而曾在全国大多数省市中考试卷上,几乎是一枝独秀。但经历过几年的写作实践,这种作文的命题形式在中考作文命题改革中成了一些人腹议心谤的焦点,似乎话题作文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在文体的选用上“信天游”,它还很难防范考场作文的克隆、宿构,而引发胡编滥造之风。那么,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是不是将回归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的时期?如果“返璞”又能否“归真”?正当人们忧心如焚,彷徨在这样的窘境中,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崭露头角,并初步得到了认可。
  安徽省教改实验区2005、2006连续两年不限文体的材料作文,对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这是我省中考作文命题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后话题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命题形式的材料作文,被称为“供料题意作文”,它的特点是为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其立意多元化,不明确设置话题,一般要求“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大大拓宽了考生的写作范围。它在克服了材料作文封闭性的同时又强化了作文选材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的开放性,从而更有利于考生的个性体验与自由表达。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就是要求考生将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理解、感悟浓缩成一句话,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话题。因此,供料题意作文又被称为“新材料作文”或“后话题作文”。
  下面请看一道供料题意作文的参考题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目,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
  3×9=(27)4×9=(36)
  5×9=(45)6×9=(54)
  7×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
  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从阅读材料可探究出“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这一中心。以叙述为主,一定得以这一中心为出发点,搜寻自己某一真实感人的经历,融入自己的情感,注重细腻的描写,叙写人生的体验。以议论为主,可以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发,从中得到“要善待别人的缺点或错误”,联系自己所熟悉的一些典型事例,围绕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
  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犯些错误,并由此可能遭到身边同学的歧视,甚至师长的训斥。那么,谁又能没有委屈和烦恼?“言为心声”,正因为材料很普遍,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想写,有话写,并且能写好。可见,这种命题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也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它不但注重了对学生作文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更重要的是考查了他们的探究能力。我想,在我们的中考命题乃至日常作文教学中就应该给予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这样的一块大小适宜的“庄稼地”,能让他们带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期盼去开垦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在这里理应有风调雨顺,有日月星辰,有花团锦簇,有果实芬芳。而不是机车的刺耳轰鸣,不是千人一面的“合格产品”,不是千篇一律的沉默,不是一丝不苟的规矩。在孩子们心灵的田园里,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呼吸,快乐地劳作,抒写个人情感,展现真实自我,让生命拥抱语文,用文字滋润生命。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命题是在继承中创新,题型和选材范围灵活富于变化,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精神内涵。
  蓦然回首,当我理智地咀嚼人们探讨“作文命题形式”,在中高考的征途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颇有一种莫名的悲哀。其实,任何一种命题的方式都有其可取的一面,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训练或考试的任务,而一旦把它形式化、公式化,变成一种获取高分的“工具”,那它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僵尸。如今,在我们最忧虑的日子里,“供料题意作文”横空出世,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当它成为跨越升学门槛的砝码时,在这条路上,它又能走多远、走多久?它是否像话题作文一样也会遭到一些“评论家”们的奚落?也会因为他们的一叶障目而被批得遍体鳞伤?
  二、现阶段作文教学的病态心理透视
  在观照中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中考不仅有选拔的功能,更多的是要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引导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在客观上,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甚至是供料题意作文自身存在的不足。为此,近几年来全国中考作文在命题者的努力开拓下才进入了四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的命题时代。我想,他们需要的是帮助,是理解,是善意的批评,而不是一味的埋怨,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抨击!无论是话题作文的“送货上门”,还是供料题意作文的“下田种地”,都是力求满足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需要,尽可能地给予他们“采购”、“开垦和播种”的自由。由于话题作文要求宽松,利于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所以在中考作文中模仿、套用和抄袭作文,如同商品经济中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现阶段命题者也正在积极探索公平、科学的合适题型,对话题作文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找到了防范措施。譬如增加话题修饰或限制的成份,使话题范围尽可能变窄。像2005年湖北黄冈的“爱是永恒的”,浙江舟山的“放大优点”,江苏常熟的“有个好心情”等。其实话题作文的“弊端”实质上主要是考试制度及教学和评价机制等教育环境方面的弊端造成,我们不能把中考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强加到话题作文头上。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唯考是从”的教学心理和“技法至上”的教育观念,严重地束缚着广大语文教师。机械的教学形式和死板的应试技巧,也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品格。学生喜欢到作文选,写作大全中“讨”素材,寻章摘句,剪辑组合速成。另外,从报刊杂志到网上博客涉及到应试作文的理论指导泛滥成灾,甚至有人还力图尝试对各种命题形式的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即便是话题作文也难以幸免,如出现“课堂版”、“家庭版”和“四季版”等,教会学生用一种格式包打天下。另外他们还强调要求学生在形式上如何将话题作为文章的“着眼点、核心和落脚点”,这种扣住话题字眼在文中进行“贴金式”的镶嵌,其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中规中矩,即便符合题意,势必也会了无生气。作文教学因此越来越显出理科化、工业化和机械化,其教学效果反而如“钝刀子割肉,耗时却不奏效”。
  新课程改革以后,大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现代文考查只选两段材料,其中一段是记叙文,另一段是说明文或议论文。现代文阅读材料也从课内外结合进而转变为选自课外。于是就有人对此产生不解,课文不考了,上课也没用了,也有人自以为是,说是淡化文本。这与我们语文教学倡导的务本求实的精神相悖,殊不知围绕教材抓住课文循序渐进地实施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作文的最好的熏陶和启迪。而放弃文本,苦心孤诣,在作文教学中投机钻营,寻找终南捷径,这种行为无异于是在缘木求鱼!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考试“淡化课文”无非是要教会学生学好“例子”,用好“例子”,举一反三,从而运用课文这个“例子”,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策略的理性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作文教学的探索仍是步履维艰。语文教学案例大多是课文或综合实践的研讨,而对于作文教学理论的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科学的体例。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当写作的动因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的病根。在语文教学中“匠”气十足的教师是挖掘不出学生释放心灵的奇思妙想,摈弃形式主义,废除条条框框,“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巴金语)。也只有把学生从旧的作文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真正的审视生活,饱蘸真情,才能真正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这根主线,力求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一次我问过学生这样一道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同学们乐了,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只鸟也没有了!”我微微一笑,告诉大家:“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它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再进行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同学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其结果答案也是异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记得有一位同学这样说:“树上还有四只鸟,其中有两只是被打死的那只鸟的父母,另外两只,一只是它的伴侣,一只是它的朋友。它们都是因为伤心过度而不愿离去!立意:歌颂亲情、爱情和友情,说明‘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是多么精彩的构思,又是一个多么贴近生活的答案。诚如是,那么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一定会收效颇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心就该有多宽。语文教学既要走进课堂,又要走出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写作的源泉。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明白“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杜甫)”,只有生活才是一部真正的大百科全书。因而语文老师在抓好语文教材引读教学的同时还要向课外生活拓展延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平凡也好,激情也罢,都能给学生提供绝好的写作素材,也提供了他们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角度。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只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把写作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从虚假的套路中解放出来,就会形成一种“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的个性飞扬的写作局面。这也应该是当前语文届所积极倡导和热切呼唤的。
  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任何文字,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字”(小仲马语)。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经由听、说、读、写的实践使我们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我想:无论是让学生选择“下海经商”还是“下田种地”,我们都应该呼唤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语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