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修课答客问——复高丽娟同学信

作者:聂树平|  时间:2005/3/1 15:22: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5
 
高丽娟同学,你好!
    承你问讯,促我思考良久。事实上,此前已有不少人问过我关于如何选课的问题,虽然我不是课程论专家、也非教学管理者,但既承问及,不妨以过来人与旁观者的角度,姑妄言之。以前虽曾为你们上过语文,但众所周知,中学教育长期是老师开食堂、学生吃食堂——不管味道是否如古人所谓“秦人食之不得下咽”、都得定时供应且过时不候。而大学的选修课则较有人性、至少让我们有了选择的可能。正像一句广告所说:“我选择、我喜欢,我喜欢、我努力,我努力、我成功”——因此,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学分能否顺利获取、还关系到个人的成才目标能否实现。
以我看来,大学是汇集“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师最多的地方。因此它的课程的设置应该尽量尊重学员的个体差异。而选修课就是一种制度上的保证,每个学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而不能陷于被动。面对林林总总的选修课,选择前后或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选修课的意义。“选修课”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拓展知识面、建立胡适所谓的“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广大又能高”的知识结构。“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同样是学某个专业,每个人性之所近,则偏爱不同,这是人之常情。韩愈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两句话可以近似地用来分别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情形。即是说,必修的是专业基础,如同古圣相传之“道”——故只有先后之分,而选修的则是在专业领域求生之“术”各各不同的,故各有一技之长,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否则,硬逼着鲁迅去写巴金的长篇小说、要老舍去写匕首似的杂文,即使不是削足适履、也会使世界过于单调。
    其次,要明确选择课程的原则:1、“立志要高”。古人常说,学东西“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因此,不能不考虑选那些教授、副教授们开的最能反映其研究成果的课程,这样学到的东西必定不同于为选而选的课、也不同于为了学分而学的课。我们教育学院也有不少名家,比如中文系的丁永忠教授堪称为自陶渊明逝世近两千年来从佛学角度对其诗文研究最充分的学者,他开设过的中国文化概论、魏晋文学课就很有“思考并快乐着”的学者本色。虽然我无幸成为其正式的座下弟子,但也“偷”听过他的讲课,很有接受武侠小说中高人指点似的愉悦。2、“要求要严”。应尽可能要求自己扎实、完备地学习本专业核心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形成基本技能。大多数老师无暇像中学教员盯得那么紧,所以不论课堂内外都必须靠自己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即便“程门立雪”也是完全应该的,我读书时,不论本系的还是外系的,不论上课的还是没上过我的课的老师,我都会在适当的时机向其请教。而平时的练习则应尽可能当作对自己学术能力的挑战与提升。最好试着以论文(不论大小)的方式完成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练习,可以较为迅速地进步。3、“眼光要远”。应该致力于自己知识底蕴的积累、结构的合理化,尤其注意多学结构性强、知识密度大、前沿性实用性突出的选修课,比如文献检索之类的选修课,如果自己及早学习,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我读书时,就自学了《社科文献检索》、《中国文学史料学》等工具性科目。这样的学习,会使你的学习不至于老师的指挥棒挥到哪儿才学到哪儿,而是即便遇到新问题也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从而研究新问题、得出新成果。
    再次,要搞清确定究竟选何课程的程序:1、明确未来两年的必修课计划。这样才能兼顾全局,因为不少选修课是本系专业必修课老师开的,如果与该门必修课同时学习,可以提高效率。2、尽量做到与专业必修课配合。有的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细化与延伸,如果在该专业课学习后紧接着选这一科目,那么则层进累积、相得益彰;3、与个人的性格、特长相配合。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选人文类课程,相反可以选数理类课程。
    最后,不妨额外考虑的是:1、如果立志专科升本科的同学,不妨围绕专业核心课程选择,可以将专业基础打得更加扎实。2、正在参加自考的同学,可以综合参考自考课程计划与专业必修课程,做到难易程度搭配、专业课与公共课搭配,尽量提高每次学习的利用率,假设开某选修课程时恰好刚学过其相关专业基础课、又是正在开设的自考科目,则理应首选,这样可以一石数鸟。3、有的准备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在考虑完以上因素外,应当选时事性强的科目,以便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生活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尤其要专注于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应用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没有理由在这些科目上形成限制自己发展的瓶颈。
    最后要说的是,选修也罢、必修也罢,都应该持一种修行般的虔敬、庄重与努力。因为说到底,学分不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是给学员提供动力的。同样是大学毕业,有的可能出国留学、功成名就,而有的可能只是卜居乡间、碌碌无声,这或许有机遇的原因,但当年对待学业尤其是标志着“术业有专攻”的选修课的态度是否慎重也许是其中可能的原因吧!
    最后,共勉以一句楚灵修的警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的大朋友:聂树平
2003年12月29日
于中国重庆
作者联系方式:023—40331800;e-mail:yahoo.com.cn;邮编:401249地址:重庆市长寿区第四中学校 聂树平
(重庆市长寿区四中教师、重庆教育学院巴渝文化名人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