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什么都归到“读书无用论”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东平  时间:2009/4/20 20:37:09  来源:《新京报》转载  人气:387
  重庆市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万人左右。有关人士在分析原因时指出,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后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近些年来,我们不断看到媒体关于“读书无用论”流行或重新泛滥之类的说法,一有学生流失的报道,板子马上打到学生和家长头上,似乎是他们的短见损害了教育。事实上,中国人的教育意识有“超前”之嫌,从没有真正匮乏过。“读书无用论”只是在“文革”时期“反智主义”的特殊环境中才实际流行过;此后的学生辍学流失,都有可以认识的具体原因。上世纪80年代农村学生的辍学,主要是经济原因。但到90年代以来,一系列调查显示,尽管教育费用仍是沉重负担,但已不是影响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第一位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适应高难度的学习,不及格、留级,直至最后离开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不少地区初中学生的流失辍学率出现大幅上升。除了部分学生是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动机,更多的人则是因为继续升学无望,于是“用脚投票”选择了退出。
  凡此种种,都不能说是“读书无用论”之过。如要追究责任,则原因很大程度在教育自身,是“无用的读书”导致学生离开了学校。因为目前严酷、枯燥的“应试教育”,只有对升学是有用的,如果升学无望,或成为“落第秀才”可以说是一无所用,所谓“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既没有在农村生活的能力,也缺乏为城市化服务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无用的读书”、无用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痼疾,也就是陶行知所痛斥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培养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求无关,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无关。所以,陶行知创造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鼓吹“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要义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使教育成为活生生的、有趣的和有用的教育。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至今尚未完成。
  回到上述应届高中生退出高考的消息。事实上,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不参加高考,或被高校录取后不报到,选择复读。他们大多是处于“三本”阶段的学生,多来自缺乏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低社会阶层。公众对参与职业教育本来就热情不高,而我国的高职高专又采取高收费的政策,八九千元的学费约为本科院校的一倍以上,他们选择放弃或退出,就不难理解了。就业形势严峻,当然也是重要的原因。总之,与“读书无用论”没有多大关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