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会学,找“好玩”的感觉

作者:佛山三中 冯永和|  时间:2005/3/1 21:28: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9


    现在,教师的单向讲授受到种种挑战:一是高考一般不考现成的知识,学生靠死记硬背拿不到高的分数;二是教师讲得再好也是有限的,学生能听得进的就更加有限;三是教师所讲的东西,在书店里都能买得到,学生根本可以不买教师的帐。教学中,我的感觉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坦恩鲍姆·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常常有一种恐惧感,总是怕被“晾”在课堂上——学生们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趣,反应迟缓,而我却在那里絮絮不休,直到泄了气,装腔作势,没话找话。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可怕景象。我想,每一位教师对此都有一些体验。要转变教师作为权威者的角色意识,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学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指导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具体到高中文言文的学法,我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诵读、积累、领悟”。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包括背诵。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古人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时,对“诵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读和记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巧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下进行记忆,还可利用一些情趣性、趣味性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古诗文和文学常识。如有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国语》、《战国策》所及的国家,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分别编了下面的口诀:“出征吴、越,走路忌近”(分别指楚、郑、吴、越、周、鲁、齐、晋八国);“东走西走,亲戚处,为赵薇小燕子送还中山”(分别指东周、西周、秦、齐、楚、卫、赵、魏、燕、宋、韩、中山十二国)。编句后,只需让学生对号入座,闭目体味片段,便会成为永久记忆。对积累内涵的理解可以宽泛一些,要指导学生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趣味,以及积累语言的素材,积储古代诗文的优美篇章。领悟是养成语感的关键。英国作家洛克说“阅读仅供给知识的材料而已,要把它据为已有,还要靠思索的力量。”所谓思索,即领悟。
    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我给学生配了几条解读文言文的“钥匙”。钥匙一:善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钥匙二:归纳文言文语言的基本规律。以教科书为范本,以诵读为基础,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梳理其意义或用法。钥匙三:学习掌握快速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技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指导学生重视积累文言词句的意义和用法。例如,词类活用现象中的名词作状语,可以归纳出下以几条规律与方法:名词带了宾语,名词充当谓语,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带了补语,名词前后有“而”连接,名词与“所”、与“者”组合等。又如,一词多义可以从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知识入手,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古今异义,则可从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转换等几方面的特点,掌握古汉语变化发展的规律。
    其实,关于教师的作用,我们的古人已经有过很好的总结。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宣称自己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自己虽然年老不能生育,但能为别人接生一样。可见,教师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创造一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学习文言文普遍都感到比较枯燥,但是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的话,任何课堂教学都可以充满生机的。这让我想起了弹琴。教小孩弹琴,应该说是一件艰苦而枯燥的活动。但是法国一个教师这样教小孩弹琴:他对小孩说,那边来了一头大狗熊,摇摇晃晃,走路沉甸甸的,于是就在键盘上找到了低音区,用力弹了几下,告诉小孩这就是大狗熊来了。又说小鸟飞来唱歌了,找到高音区,再弹几下脆音,小孩便兴奋地模仿。再讲小白兔爬山,从中央区开弹,一个琴键一个琴键弹,弹到高音,就对小孩说小白兔爬上山顶了,一脚没踩稳,一头从山顶滚落下来,接着便用指头在键盘上迅速划开去。小孩乐得也划着琴键,脑里想象着小白兔从山顶滚落下来的情景,感觉好玩极了。如果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能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好玩极了”,那么可以说,我们的教学目的已经基本达到。(2004/6发表于《广东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