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新天地——读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之第五章有感

作者:老董  时间:2009/4/22 22:00: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0
  初识靳健先生在2001年秋季。
  那一年,我和两名同事在兰州二十一世纪中学参加了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作为听讲观摩者,我们有幸聆听了他的报告。
  说起来也有趣,听他的报告是从听某先生占用我们大量时间,继而又占用他的不少时间之后开始的。某先生所谓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从一些报刊杂志东抄西凑勉强拼成的一些内容罗列,根本不成体系,亦无创见和新意。试想,在一个信息时代,只要每个人留心,并会粘贴复制,保证不会比他差。听某先悠悠空谈时,我们昏昏欲睡,同时又有一种受骗上当的崩溃感。当靳先生早早到场准备登台时,某先生却还喋喋不休,没完没了。他明显占用了靳先生的时间。而且更为可乐的是,某先生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两次恳求:再等等,我还没有讲完呢。
  言者出于急迫,听者出于有意。当说话声从话筒中被扩散至台下时,回应的笑声礼貌地也从堂下哄地响起。而靳先生只能大度应允,笑对大家,一派从容。话语权在人家嘴里,姑且听之。我们好不容易听完了其人之散讲。老汪则大骂某先生骗子手,听的我们又直乐。
  靳先生上台,讲的是新课改的问题,他的报告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从那些报告中我知道了当时语文课程发展的动向,也了解到了靳健先生是一位对语文教育颇有研究的专家。,是一位从实践到理论研究,从研究理论又到实践理论的治学严谨的躬行实践者。作为大学教授,他曾在定西东方红中学任过语文教师。
  近几年来,有一本靳先生在2005年3月赠送的《语文课程研究》一书,有空时总喜欢翻一翻,想一想。看着想着,倒解决了自己不少的疑感。
  靳先生经过多年研究,为语文课程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教师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发展主体人格的一种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定义了,对语文课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定位应该是相当准确的。这不仅对学生术界的认识混乱有所澄清,对我们这些施教者而言亦是一面可以常常照照的镜子,以之为标准,可以使语文教学不至偏离。可以说这个定义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又揉合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的产物。
  在其第五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境界》中,作者明确指出:“从中国语文的特点出发,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出发,从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发,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即追求最优化结构,多元性文明与创性人格相融合的理想境界。”
  就此,作者分三节分别给予以解释,在第一节中,他从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基础学力、语文课程结构、语文评价体系四点的最优化问题谈起,纵析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相关资料后指出,在追求课程标准的至真境界时,也应刻意追求至善和至美境界。
  在第二节中,作者呼唤道“人性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是多元的,不能老用一个僵化的标准去衡量取舍大千社会。”应以“母亲一般宽容的心态,关爱文字的多元性,关爱语言的多元性,关爱文学的多元性,关爱文化的多元性。”令人思维千万。是啊,当人们在谈生态平衡时,是否关注过未来社会之文化平衡?究竟是什么才可以使文化在多元状态下趋向于平和?也许,课程标准中的至善可以起到优化与调和的作用。
  第三节则从“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至美境地界定位于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入题,认为发现与接受、模仿与出新均是一种创造。新的课程标准应肯定学习者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方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体验和创造性成果,在课程实践中鼓励、帮助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追求一种至美的课程改革。这对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掩卷而思,不仅要问,当面对这样一个理想境界时,作为施教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这种真善美的追求呢?当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即将通行使用时,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是否明白了新使命,我们的观念是否为之已做好了必要的转变,又是否明白和掌握了还须掌握的方法与技巧?
  学校是未来的社会,学校在创造明天的生活。如果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那么学校已经灭亡。没有理想的教学注定是偏颇的,追求理想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
  新视野,新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