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我一向以为,在高中阶段的诸多学科当中,语文,应该是一门最有趣味性、最生动灵活的课程。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显得不尽如人意。这里面,有一点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和高中的脱节,很多学生在初中已经习惯了僵化的死记硬背式的语文学习法,很多学生曾经告诉我说,他们的中考语文成绩就是靠这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数,这样一种枯燥乏味的不可取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学生们广泛接受,我们的学生难免不会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到失望。因此,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有责任重新唤起学生们热爱语文的热情!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做到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避免把课上得过于死板和教条,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具体说来,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 重视课文的背景介绍。
一篇语文课本里的课文,我们通常要花费几个课时去完成教学,而实际上,课文中的知识和信息含量往往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背景知识。课本外的知识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课文背景的介绍和讲解,认为讲这些是在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高一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江泽民的《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实事求是的讲,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我在讲这篇课文之前,花了整整大半节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北大,它的风云变幻的百年校史,它所培养出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以及大学里的校园生活等等。高中生对大学的生活是不熟悉的,同时又是非常向往的,因此,那一节课虽然在背景介绍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课文本身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对北大的强烈的向往和巨大的荣誉感的支配下,学生也很显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了很多东西,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作家心声的流露;还有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了,不同的生活时代,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必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擅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事实上,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前面都有几幅与课文相关的插图、照片等,所起到的正是加强直观化教学的目的,结合课文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感受染的作用,从而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学会灵活使用电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
但有一点也必须要引起注意,擅用不等于滥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和其他科目还是有所区别。往往一堂课上,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对某些问题、某些观点保持一致的认识。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我们无法预料学生能对某一问题或观点产生怎样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因为预先规定好了步骤和节奏,多媒体课件就暴露出了它的不足。很多老师往往为了学生能够与自己的课件合拍,费尽心思让学生的思路往自己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这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三、 重视形象,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让学生信服,这样学生的潜能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所以我们应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
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吸针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忘我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事实上,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特别是新教材,有很多文学作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身为一个语文教师,向教育捧出一颗赤诚的心,在教坛洒出一身汗水,向学生献出一腔热情,想方设法创设一个优美融洽的学习环境,力尽所能地展示才情和技艺,让学生围聚在自己的周围,到那时,又怎能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