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教材说明
作者:佚名 时间:2009/5/17 11:09:26 来源:香奈儿19930309 转发 人气:1414
在本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中,只有这一个传记单元。所以,在编选本单元时,我们主要考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了解传记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同时,又要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培养文言语感。
本单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作为高中语文课文的一般属性,二是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特点,三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对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有人文性方面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作为文学作品来说,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范晔的《张衡传》和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这四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李贺是文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
二、课文说明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传”。“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期间230年的历史。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就文学成就而言,《汉书》总体上不如《史记》,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苏武传》过去也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次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考虑重新选入此篇。
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杂以议论,颇富文采。他自己曾说:“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而《张衡传》的传主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张衡传》过去也曾入选过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课外读本,这次入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当不无裨益。《李贺小传》是一篇文学家写文学家的传记,作者李商隐和传主李贺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不少他们的作品,对他们两人及其作品并不陌生。《李贺小传》这次是首次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相信也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两位著名文学家的了解和认识。
编选本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选文的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李贺小传》代表着唐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三、关于练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练习设计应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这套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设计,我们强调少而精的原则,精读课文一般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喜爱读书、善于读书,扩大阅读面,增加书卷气,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
每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大致有三种类型的设计:一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的题目。《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题,不仅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后五段,而且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写了几件大事,以及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学生要完成此题,必须反复研读课文才能做到。《苏武传》第一题要求“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问题的设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是少而精且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所以,在本单元每一课的“研讨与练习”设计中,都有语言方面的练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题,要求“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而且要深入到细节中去,对课文研读的要求更高了一层。《苏武传》第二题,要求学生“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的积累文言词语。
三是开掘学生思路,拓展学生能力的题目。本单元的拓展题,每一课的设题意图各不相同,但都着眼于从不同方面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语文的能力。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题,要求给课文未选入的太史公评价蔺相如的一段话加标点,不仅训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人物。《苏武传》第三题选了一段李陵《答苏武书》,让学生结合这段文字和课文,谈谈对苏武的认识,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张衡传》第三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做一次三分钟的演讲,其实是一次小的语文活动,可以考虑分小组进行。《李贺小传》第三题,要求将杜牧《李长吉歌诗序》中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然后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可以利用字典,自主完成。总之,这些练习既立足于课文本身,同时又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学习,既有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更有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