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学生的自信于课堂教学

作者: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中 李道生|  时间:2005/3/6 7:21: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9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良好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老师们总是要说一些鼓励性的话,教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气馁,这些话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作为老师来讲,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关键是要从自身的教学工作做起,特别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联系课本与学生的桥梁,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发挥好这个“桥梁”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觉得越来越好学,越来越想学。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未设计好,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学,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感觉到学得越来越困难,逐渐地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最终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习。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当妈妈的想使孩子的身体变得强壮,便鼓励他多吃东西,并经常给他补这补那,生怕孩子闲着。但是她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比如,孩子的身体状况到底怎样,他的消化能力好不好,吸收功能怎么样。对这些问题,做妈妈的应该全部知晓,要根据这些情况,为孩子安排科学的饮食。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同样地,老师在组织教学中的每一个疏忽,对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这一点,老师应该警觉,具体说来,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材料要认真选择。在备课的时侯,选材是很重要的,选材不能单纯地只考虑把这些材料讲出去后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学生会从中获得多少知识,能力会有多大提高。而还应该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这些东西,因为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在老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他们却需要绞尽脑汁去想才会有结果,甚至可能没什么结果。作为老师对班上学生的整体情况应该有清楚地了解。对于一个教学材料应该考虑班上大部分是否能够接受,如果觉得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能够接受,那么就应该放弃这个材料,而去选择更为简单、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待学生理解之后,再慢慢地深入,当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上听懂所讲的内容时,这堂课才算成功。学生会感到收获知识的喜悦。试想,教学材料未经过这样的认真选择,而只是简单地拼凑,那么就可能使学生听不懂,整个一节课就可能会因为几个问题的困扰而紧皱眉头,不能释怀,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就挫伤了他的积极性,对自信心也会造成影响。
  二、上课要注意察言观色。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讲,讲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启发学生,并观察学生的表情,对每一个问题的讲解,只有确信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之后才能再往后面讲,学生就会感觉到老师随时都在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他们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学生就会增强听课的积极性,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这就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如果明明看到很多同学都是副苦瓜脸,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讲课就失去了意义。学生这时也会在心里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差了?这对自信便是一种磨损。因此老师上课多留个神,观察学生的反映是很有必要的。
  三、课堂测验把好难关。老师和学生都比较看重测验,老师是想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是想看一看到底能够得多少分,并对自己进行评价、定位。鉴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每次测验的难度应该把好关。难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是定位难度的一个标准,老师要根据这个标准认真地选择题目,亲自地做一做,测试的结果要能够使至少半数的人合格,这样的结果才不会对很多人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对学风建设也是有利的。因此,在制定试卷的时侯,就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如果学生经常性地遇到不对胃口的考试,那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地受损。
  学生每天面临的是六七门课程的学习,要想学好确实不容易。作为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科学的设计,让学生“消化正常”,让他们赢得自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