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课堂教学案例

作者:dingsuoqing|  时间:2005/3/6 9:13: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72

 

    语文教学经历了从填鸭式到启发式的过度,这是巨大的进步。因为他承认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多样性。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把课文的主题、艺术特色包含进去,让学生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前进。这种做法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实际上仍然有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学生是按照老师的思维线形发展的,是学生的异质思维仍然没有机会表现出来。那么,课堂教学能不能更开放一些呢,能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问,自己作答,从他们做理解的角度、程度来读懂课文呢?基于这种思考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结果是 令人鼓舞的。下面我以教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和感受。
    这是一篇谈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说理散文,作者由发现海棠花未眠而对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又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阐发了自己的美学见解。语言朴素,但见解非常深刻,含意非常隽永。笔者先对作者和有关自然美艺术美的知识作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渎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于是学生的问题接踵而至。
    生1: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为何说它有种“哀伤的美”?
    生2: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到:要活下去”?
    生3:如何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生4:为什么“繁二郎的画,长次狼的茶碗和真正黄昏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生5:为什么作者以前没发现岚山的美,而这次却发现了?
    ……
    学生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有思想深度的。他们涉及到文章的脉络和主题,理解了这些问题,文章的脉络、主题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提出这些问题后笔者梢加整理,根据文章的行文脉络,组织学生讨论,如学生1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开花以为着凋零,所以作者哀伤,有的学生联系下文所说的“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无限的”这一结论,推断作者哀伤是因为海棠花凌晨四点开放,很少有人欣赏到它的美。如学生2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有的学生说,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战线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地活下去。有的学生说,人生是一个错过的过程,我们也许错过了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强地活着就能不断地发现美。这些说法笔者在备课时也想到了,但学生能想到可见学生思维的功力。
    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能互相启发,借力发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生4提出的问题就涉及到文章的主题,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美。学生5提出的问题,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有的学生说,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照应,说明静观才能发现美,犹如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一样。有的学会说这正证实了作者在上文所说的,“美是亲近所的,邂逅所得”这说明学生在相互讨论补充中思维逐渐缜密、深刻、完整,这些都超出笔者的预计。
    由是我得到如下启示;
    一、教师备课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做到心有丘壑。文章的主旨、特色、教学的目的应成竹在胸(当然不是单一的)。这样讨论才不致琐细、失控。
    二、应该充分大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并大胆肯定他们对人和事所作的个性判断和质疑。
    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做出价值判断,不要强加结论。诚如胡道明先生所提倡的“学长”,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俱进的。另外,课堂上教师必须清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避轻就重,以免过于纠缠一些细节、局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