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列传》一处译文的质疑
作者:湖南省桂东一中 朱耀成 时间:2009/5/27 22:41:29 来源:xiaoxiangyun 原创 人气:1865
上面一段文字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第二段。书上对“夺”的注解: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是: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强取,屈原不给。《古文观止》对这句话的翻译是: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抢走,屈原不给他。
这篇课文已经教学过好多遍,尽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和极具权威性的《古文观止》都是如此翻译,但我对这句话的翻译始终不太认同,原因如下:
《屈原列传》第一段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低于令尹。第二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列,官阶相同。由此可知,屈原与上官大夫都是地位平等的朝廷高官。依照注解翻译,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审定,上官大夫看到了就想抢走,屈原不给他。试想,作为很有地位的朝廷高官上官大夫,看到屈原制定的法令草稿怎么会不顾自身形象公然去抢呢?抢又有什么作用?好像少不更事的顽皮小孩厮玩打闹一般,这可能吗?
从《屈原列传》可知,上官大夫是个心狠手辣、手段奸诈的奸臣,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而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足见屈原是个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政治家。“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制定法令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老百姓的利益,制定法令毫无疑问会倾向民生。“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看到屈原制定的法令草稿,可能觉得损害了上层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要求修改,但屈原坚决不同意,上官大夫于是恼羞成怒,“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以此对屈原进行打击报复,造谣诋毁,楚怀王昏庸无能,“王怒而疏屈平。”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第741页对“夺”的解释:(1)强取。《史记.萧相国世家》:“毋为势家所夺。”《屈原列传》即采用了这种解释。(2)决定取舍。如:定夺;裁夺。决定取舍可以引申为修改之意。而《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对“舅夺母志”的翻译是“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意志”,夺,也是解释是“强行改变”,与“决定取舍”意思相通。窃以为“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的“夺”完全可以采用第二种解释即“决定取舍”。
对于“与”字的解释,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第40页:(1)“与”,给予。《论语.雍也》:“与之粟九百,辞。”教材《屈原列传》即采用了这种解释。(2)心许;赞许。《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屈平不与”的“与”可以采用第二种解释即“心许;赞许,赞成。”
整句话的翻译可以翻译成“上官大夫看到(草稿)就想进行修改,屈原不赞成。”
以上是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