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永垂,回肠荡气——《指南录后序》赏析
作者:胡丽萍 时间:2009/6/3 8:30:16 来源:chentinggang 转发 人气:2684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汀洋里谈零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结合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危亡之悲的抒情诗是文天祥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它鼓舞和教育了当时及后世的广大人民,感人肺腑。《指南录后序》真是诗人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真实记实,读后令人感到“丹心永垂,回肠荡气”。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又名宋端。二十岁中迸士第一名,官至右承相兼枢密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统帅各路兵马。蒙古大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元营.被无理扣押,后南逃组织义军力图收复失地,再次兵败被俘,押到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尽管忽必烈一再威胁利诱,他始终不屈,最后被杀,为后人留下《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前期诗平庸,后期诗则反复表达了他对民族危亡深沉的忧患,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佳句:如“山河千古在,城廓一时非”(《南安军》);“故园水月应无恙,江上新松几许长”(《沧然亭》);“独自登楼时拄颊,山川在眼泪浪浪”(《登楼》)等等。文天祥的诗文中反复表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凛然气节,如著名的《正气歌》,以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事迹赞誉这种“正气”,浩然博大.表明自己要以此“正气”抵御狱中种种邪气的侵袭,保持人格的完整,开篇引入的《过零汀洋》就是结合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危亡之悲的抒情艺术.给人以至深的感动。
《指南录后序》全文六个自然段,从结构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二、三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作者临危授命,出使元营,被拘押北行,中途脱险后又辗转南归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回顾自己在危恶的境界中十次出生入死的深痛感受:第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指南录后序》所收诗的由来,编排体例.和分卷情况;第六自然段为第四部分.说明写序的时间.诗集的命名。这篇序文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和深刻,阅读本文,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赏析。
第一.序文从头至尾都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挚热爱,忠贞不二的强烈感情。
这种真挚至致的感情,洋溢与序文的字里行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报国之策。”“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国事逆不可收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种把国事首置心头的语句在文章前半部分随处可见。由于形式险恶,狂澜难挽,壮志难酬,作者心中伤痛,更是与日巨增,报国无门和悲愤之情交织在一起。在文章后半部分这种感情更加强烈的奔放出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面死矣”作者这种为国不惜牺牲的精神再次强烈的震撼人心。这种荡气回肠,丹心永垂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不仅激励着当时人民,也将激励当今的华夏儿女。
第二。作者用质朴准确的语言、文辞表达胸中激越澎湃的强烈感情.使文章气势磅礴。流利通畅。
文中很多叙述语句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作者爱憎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如“莫知计所出”表现了对那些萎缩不前的百官们的鄙夷之情;“不幸吕盂师构恶于前,贾余庆谄媚于后”表现了对那些叛国通敌奸贼的憎恶之情;“直前之后虏帅失信。数吕孟师叔侄为逆”表现了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表现了对局势转变的期望之情;“不得以,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出没于长淮间”则表现了作者再次陷入险境后的悲怆和苦闷的无奈之情。由于处境步步恶化。作者的激情有逐步达到了高潮,终于在第四段中把这种气势推倒了悲痛的顶峰,在这里一变前面寄寓感情的手法为直抒胸臆。这段文字完全是围绕“死”字进行叙述。十八个“死”字连在一起.一气呵成,宣泄而下,犹如响炮连珠。给人以紧张危急,应接不暇之感。全段的句式多为短语。词短句密,繁音促节,形成了紧迫的节奏,读来必须一气呵成,这段文字以“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起首,又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痈.痛何如哉”收尾.前后呼应,深刻的表现了作者胸中无限悲痛的感情。取得了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效果。
第三。行文简约扼要,叙事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文章开始就以凝练的笔墨交代出出使元营时的严峻形势.其实蒙古大军以兵临城下.宋军趁覆巢危卵之势.作者虽然“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但已经“战、守迁皆不施。”“北邀当国者相见“朝叩“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奠知计所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纡锅”所以文天样临危授命,抱着深入虎穴,舌战敌酋,一探虚实以求二挽狂澜之计的动机.毅然“辞梗印不拜”出使元营。这段文字筒约丽又环环相扣。顺理成章,不平不直,既交代了历史背景又为下文起烘托铺垫作用。叙述出使元营和乘机逃脱的两段文字更是言简意赅,充分表现了序文跌宕起伏的特点。“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震动,北亦未敢逮轻吾国”,形式似有回转之望,却不料事情陡转,文天祥转眼间从一个堂堂的国使沦为阶下囚。原因则是“吕孟师构恶于前,贾余庆献媚于后”形势逆转。文势也因之顿挫。步步深化。由于“予羁糜不得换”“予予度不得脱”所以文天祥也就由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斗争变为取义成仁,视死如归。坚强反抗;“直前之后虏帅失信,数吕孟师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元兵貌敬实怒.作者处境也更为困难,以至一度冒出“予分当引诀”的差念。在被押北行途中“行间奔真州”又绝境逢生。逃脱囚羁,文势也为之一转,绝望中又见希望。作者准备约以连兵大举.认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真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却不料这一切恰像春梦一场。“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作者又骤然间重蹈危境。至此,穷途末路,出生入死,“变姓名,诡踪迹”历尽千难万险才得以“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这段文字正如作者九死一生的历程一样波澜起伏,险象环生,曲折动人,句简意深,读后使人颇有亲历目见,荡气回肠之感。
“文载道.诗言志”正因为文天祥是一个舍生取义,为国献身。从容赴死,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所以才能写出《指南录后序>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文章。
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广州揭阳无波岭再次被捕,次年解至太都。南宋王朝最后覆亡。文天祥被囚禁二年后终因不屈被害,年仅47岁。在此之前曾在《过零汀洋》一诗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佳句,与《指南录后序》共同透视出了一位爱国主义者,民族荚雄的崇高品格及民族气节,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也使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永垂青史,永载汗青,让后人万世景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