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不必恪守名家原版

作者:周至中学 朱立明|  时间:2005/3/7 19:13: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56

 

    近读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中鲁迅先生之经典名作《祝福》和《药》,发现了许多与现代汉语规范用法格格不入的语言现象。现列举如下。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这三句中的“豫”今应作“豫”。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此句的“支梧”今应作“支吾”。
    “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此句中的“计画”,今应作“计划”。
    “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这句中的“钉”今应作“盯”。
    “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这里“利害”今应作“厉害”。
    “然而,他总如此,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这里的“怜俐”今应作“伶俐”。
    “福兴楼的清墩鱼翅,一元一大盘”,这里“墩”今应作“炖”。
    “谁知道年龄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此句的“青青”今应作“轻轻”。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蒙胧”今应作“蒙眬”或“朦眬”(“蒙眬”是指快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P15课下注释⑥说“蒙胧”今作“朦胧”,此说法有误)。
    “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搭讪”今应作“搭讪”。
    另有“诧异的站着”“吞吞吐吐的说”“匆匆的逃回”“老栓接了,便抖抖的装入衣袋”“两个男人和她小叔子使劲的擒住他”等,这些短语中的“的”,都表示“状中”关系,今应作“地”才好。
    此类现象的大量存在,容易给中学生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读了课文,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认识:文坛泰斗尚且这样用,何错之有?我们为何不能学习并应用?同时,这也给语文老师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他们要反复解释说明这种种现象,唯恐学生盲目仿效,既赘余麻烦又费时低效。我们不明白,中学课本为何不能大胆地将鲁迅先生原作原版中不合现代汉语规法的语言现象纠正过来呢?
    诚然,先生创作这些小说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才提倡用白话文写作不久,现代汉语还在形成阶段,语言还不很规范。那时,文人写作有自己的习惯用法,这不足为怪,也情有可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和规范。也许有人会说,虽然现代汉语规范了用法,但还是要尊重名家的原作原版,保持原作的语言风貌。如果这样才为上策的话,笔者建议将鲁迅小说用繁体字印刷才好。因为鲁迅当时肯定是用繁体字创作小说的,使用繁体字更能体现原汁原貌。然而这可能吗?这符合时代潮流吗?如果非要坚持原版,我们是否要将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有文言文的标点符号去掉,彻底恢复成古籍文献中的原貌?这岂不荒唐可笑?既然语言文字随着时代发展了,完善了,规范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吸收并借鉴语言发展的文明成果?为何不能按现在的规范用法修正原来欠规范的语言现象?为何非要教条地恪守原作原版中的个别欠规范语言,从而人为地给学生造成错觉,给语文教学增加负担?难道电视广告词“咳不容缓”对学生的误导还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上重演?
    当然,作为学者专家,研究鲁迅作品之用,尊重鲁迅先生的原作原版,还是必要的。但如果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使用,也许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范订正出一个学生版,才更能反映广大教师的心声,更能促进而不是妨害语文教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