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与方法

作者:莱芜市第一高级中学 娄焕莹|  时间:2005/3/7 21:49: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7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抓住、抓准"学生语文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在当今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语文素质可能会涉及方方面面,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抓源头、引活水。
  教学实例之一: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照旧步入教室,一声"上课"又拉开了一堂语文课的序幕,但我视野中的学生似乎不像以往那样坐姿端正,循规照旧,一个个总有些魂不守舍的样子,目光游离,不时瞟向窗外,座椅上似乎有只刺猬令他们坐耐不住。何故?原来是初冬的第一场雪照亮了他们的双眼,吸引着他们的视线,便有了些许冲动。雪?雪!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真美啊!我灵机一动,笑着对大家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大家想走出教室,欣赏冬天的'梨花'吗?"学生一时间有些茫然,但悠忽间齐声高忽:"想!……"洪亮的应答似要掀翻屋顶。于是这节课我和学生走出了教室,把课堂搬到了操场。望着银妆素裹的操场,学生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我与学生共赏雪景,叙雪句,接雪词,打雪仗,沉浸于这冬日奇景之中。一节课里欢声笑语,妙语不断,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第二节课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以雪为题进行讨论,从刚获得的生活感知中选取所需材料。由于有了生活的源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佳句妙语源源不断。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自命题作文,再集体交流修改,以板报形式赏析。学生兴趣盎然,欣然而书,一个个笔头也变得活生生的,一时佳作迭出。
  这场冬雪化掉了我通常作文课上教学的僵硬棱角和有形痕迹。"作文需要仔细观察生活,精心选材,抒写真情实感。"便是学生这两节课的深切体会。而我读着学生的美文,反思以往的教学观念,顿悟:只有抓住生活之源,才能使学习之渠长流不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生活融入课本的学习之中,这样,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教与学在"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状态中进行,教得得法,学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实例之二:执教七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编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表演结束后再由学生进行专题采访活动,请表演者谈谈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课文主题。最后进行辐射式练习:由皇帝大臣们说"假"话过渡到组词和说话训练。
  1、智力竞赛:用"假"字组词(必须是四个字的)
  2、 说话练习:课前两分钟(一周的时间)热门话题--谈"假"。
  ①、谈社会上作假的现象(练习叙述)
  ②、 挖社会上作假的社会、思想根源。(练习议论)
  3、 小结:引导学生辨别"假恶丑"与"真善美",由理解作品的主题自然转入思想道德的教育,收效颇丰。
  本文如就文学文虽然也能学有所得,却难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可是让学生融入其中,一下子把课文拉到学生的生活中来了,不论是领会课文内容还是学习语言、构思剧本学生们都很投入,沉闷的课堂、呆板的反应也都随之活起来了,拥有了生命力。特别重要的是如此之行激发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更好的投入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有了生活这一源头,何愁学习之渠不畅流而下呢?这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实例,我充分认识到了语文教学是充满生命精神的,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而作为教育机制的语文课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现象,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倘若只看重应试教育,对课文作五马分尸式的肢解,那些充满魅力的课文被用作证明字、词、句规则的材料,它原有的生命活力便丧失殆尽,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要想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就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让教室的四壁成为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才会使教学充满生气、拥有活力,使 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 、生动感和实战感,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欲罢不能。
  因此,抓住生活之源,引进活水,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会令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