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四川卷教师下水作文:熟悉
作者:赵丕康 时间:2009/6/10 16:49:58 来源:zpik原创 人气:1072
清晨铃响,锅碗齐鸣,餐桌、饭菜、母亲、守望,月年相继,谁家不是此般场景?
书包骑行,校门教室,黑板、课桌、教师、布道,年复一年,谁人没有这般经历?
寒冬酷暑,阴晴雨雪,暖阳、朔风、青草、黄叶,四季更迭,谁个又能置身事外?
。。。。。。
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因为熟悉,我们忽视。因为忽视,我们缺少应有的感动。或许这些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自然而来又都自然而去生来必被的东西,熟悉了司空见惯了便顺理成章了。但这种顺理成章的意识往往会麻木我们的视觉硬化我们的情感。
我们常常忽视傍地生长的小草飘然而至的落叶,那不就是我们熟悉的自然之物吗?也不能或者不想弄清“临行密密缝”与“意恐迟迟归”的联系,因为千百年来作母亲的不都是这样的吗?我们不能理解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执著,“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追求,“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常含泪水的艾青的眼睛;我们也不能理解时传祥李素丽的平凡奉献、谭千秋向倩袁文婷等人在地震灾害中的壮烈牺牲,或许我们会认为文人忧天下工人干工作教师救学生那原本就是他们分内之事。
熟悉,钝化了我们的神经,熟悉,麻木了我们的心智。在熟悉的缠裹下,熟悉成了我们看待万千事物的惯性心理角度,它荫翳了我们的心灵之窗,它使我们感动不再,感恩之情枯萎湮灭!但是我想问,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件事情是“应该”和“理所当然”的呢?
不但如此,这种司空见惯式的熟悉还会淡化我们的是非观念泯灭我们的良知正气。
“国外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面对非法占有国家财产的现象,起初我们或许还有些许愤慨和不平,见得多了,熟悉了,也就麻木了,甚至于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大家拿”的行列而心安理得毫无愧疚。
中国的贪墨现象古已有之,发展到现在已是蔚为大观:输入“中国大贪官”,百度一下,用时0.052秒便找到相关网页约259,000篇,人数之多贪墨之大令人咂舌,只可惜不能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否则,“申遗”怕是比端午节容易得多。 贪墨之风屡禁不止,究其因,除了监督制度的缺陷外,在某种程度上,恐怕还是由于“贪官见惯浑闲事”,贪官们见的一多便从容伸手,哪里还会有什么是非良知?自然,他们也就不管不顾“断尽神州百姓肠”了。
弘善扶弱、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现在袖手旁观、见义不为甚至见利忘义之人却大有人在。我在这里无权责备他们,因为我也见惯了行善行得恶报的事件,以下是几条见诸报纸网络的新闻标题。中国青年报:山东农民仇文才曾因勇斗歹徒负伤而丧失劳动能力,近日生活潦倒,流落街头;南方网:好心扶老太反被赖上身, 目击群众自愿为女孩作证;东方新报:少年见义勇为被捅,受助者掉头就走令人心寒;辽沈晚报:青年见义勇为还得出证明, 受助者答应治伤却变卦。南方都市报:南京一老太自己摔伤,为求救助先为救助者找证人。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冷酷?是什么让我们丧失了传统美德?一言以蔽之:习以为常“浑闲事”,心存芥蒂作袖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熟悉的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我们不要因熟悉而熟视无睹,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有感动,有是非良知正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