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语文谈高考——兼评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作者:陈礼林 时间:2009/6/18 7:06:22 来源:jshajyp 转发 人气:749
时尚表现为服装、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摹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摹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我在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评析中曾指出,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的标准应该是一个问题情境,是一把学科标尺,是一种考试艺术。其实,偏激一点说,出任何一个题目,都应该可以考出考生的语文素养。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过,对于会读书的人,随便拿起一本什么书,都会读得津津有味。我也听说,精于朗诵的赵丹,能将一张菜单读得举座皆惊。所以过分地关注高考出题,可不可以看作是对外在原因的热衷?我先作这样一个说明,目的是想让大家对高考作文题评论前心存更多的宽容。我关注了一下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网上评论,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仍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持肯定意见的认为让学生有话写,不难;持否定观点的认为,学生生活“三点一线”,哪里闲暇“品味时尚”,于是很难。对此,我仍然坚持我的评判标准,但今年我更侧重于“学科标尺”,因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让我发现,在高考作文题中关注学科地位、捍卫学科尊严刻不容缓。我先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的两大优点:
1.回归生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与创造再现,但因为应试的独特性,所以要尽可能地便于学生提取生活。“品味时尚”,写作的对象是“时尚”,写作的核心是“品味”,时尚比比皆是,无论是古是今,是农村还是城市,是老人还是小孩,说穿了时尚就是一种最令人注目的时代生活,学生对此自然不应陌生的。
2.回归学生。
江苏卷无论面对多么强烈的命题诱惑,仍然平稳地坚持自己的命题思想:让学生有话可写。但先前的《好奇心》《人与路》让太多的学生有话可写,以致拥有语文特长的学生毫无用武之地,于是今年略微提高了一些难度,是让你“品味”,而不仅仅是描写、观察,所以“品味”不出内涵,写出来的东西就“走题”了,文章的格调就低了。一份高考试卷,拥有上面两大优点实属不易,接下来要说的可能有些争议,但我认为仍可算是一大优点,或者说是我的一大期望吧——
3.回归语文。
高考作文是语文试卷中分值最大的题目,这个题目从里到外,都无法回避它的一个巨大作用:既要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引领语文教与学的方向。所以它必须回归语文,否则语文将“找不到回家的路”。
(1)“品味时尚”这个题目考出了学生怎样的语文素养?
时尚可不可以被品味,被品味了是不是还时尚着?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品味时尚吗,一个不时尚的人也可以品味时尚吗?所以先要搞清楚何谓时尚。“时”是“时代、时髦”,“尚”是“风尚、崇尚”。“时尚”这个词看起来好认,听起来好懂,做起来似乎也不难,其实远非如此,原因就是人们对“时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小沈阳的表演,有人认为太低俗,应该封杀,孔庆东则认为连小沈阳都接受不了,中国人根本没有娱乐精神。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时尚”才“品味”不尽。不过,有些人并非“品味”,只是“品尝”。我认为,“品味”是一个审美范畴的概念,“品味”出来的应该是“时尚的诗意和美感”,这是本题所隐藏的一个狭义的写作倾向。广义的“品味”,自然可以理解成“品尝其味道”,那么观察、关注、思考、评论时尚一概在内,但那样,学生离语文实在是渐行渐远。如果这个题目改成“品味时尚的诗意和美感”,就更好了。
(2)“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引领着怎样的语文教学的方向?
首先是时代性。高中语文固然需要基础、需要经典,但不能脱离时代。有评论者认为许多中国语文教师对现当代文学知之甚少,折射出来语文课堂时代关注度低。不过我想,现当代文学中佳作确实不如古代有那么的经典,恐怕也是事实。但这不能影响我们语文课的“时代精神”。其次是生活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但不能认为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关心的是审美的生活、精神的生活、人性的生活、情感的生活。最后是主体性。一个是审美主体,一个是学科主体。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知美、审美、创美的能力,语文学科应该致力于捍卫自身学科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性、工具性,让学生热爱和赞美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品味”似乎大家都会,就看你能否做到“品味”得很有“品位”了。不过,坦率地讲,语文教学实在不能太时尚,我更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哪些传统和经典。但对“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回归语文”的程度与力度,一者我认为它不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那样形象具体,二者它不如今年上海卷的“论板桥体”那样犀利透彻,有点泛化语文了,一个语文特长生面对这个题目,可能并不占多少优势,当然,可能是因为这个语文特长生的标准本身并不“时尚”。我只知道,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稍有迷茫。如果要谈具体的写作指导,我认为“品味时尚”这个题目的写作可有三个层次:一是现象点击。此种文章仅算合格。运用自己的眼,发动自己的脑,将时尚分成各个类别、各个层次(一般分为三个),辅以鲜活的事例,外加一些俏皮可爱的语言,恐怕也能轻松过关。但这属于“述而不作”,相当于拿照相机拍给人家看,不太符合写作的精神的。二是原因追问。前者属于赋形思维,此者属于原因思维,有思辨精神。从现象到本质,化实为虚,文章的深度非前可比。比如就某一种时尚现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把“时尚”层层剥笋、落水出石,或许会有一些许见。比如时尚恐怕都有一些心理上的“补偿”效应,一个倒三角脸形的女孩子可能会佩戴大耳环,林肯被人骂作“驴脸”的瘦长脸形被小女孩建议蓄起胡须自然精神多了,一个牵着名贵宠物的贵妇或老翁可能是找不到更好的伴侣了……所以透过时尚,我们看到它背后所隐藏的寂寞、冷落、凄清和惆怅。三是价值重构。这是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的综合,是“我手写我口”,要求换一个角度,“另起一行”审视时尚,从对立面的角度来对话时尚、重释时尚。如此写作,方为上品。比如从路遥的小说《人生》中,我们读出:时尚,它并不属于小人物。小人物只能另类,如果时尚,将是悲剧。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命运证实了这一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亦然。我的下水作文中的主人公的命运,也许一样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吧!
下水作文
品味时尚
陈礼林
阿龙是我家稍远的邻居,家道殷实,长相潇洒,高中毕业而且又是刚刚应征入伍的军人,在80年代初期的农村,拥有这些条件,自然赢得了许多女孩子的芳心。参军之前,戴着大红花的他,与村里的一位姑娘阿凤两情相悦,定下婚约,举行了拥有“豪华”阵容的订婚宴,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村支书、村长都应邀出席。我作为邻居家的小孩,在拥挤、嘈杂的人群中,听到大家开怀大笑,看到大家满脸能红,还看到阿龙、阿凤手牵着手,坐在屋后的小河边,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他们幸福的脸庞,夕阳西下,在河里捞麻虾的老大爷开玩笑说:“阿龙阿凤,龙凤呈祥,早得贵子啊!阿凤,阿龙家可有钱啦,跟他家把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都要全了!”阿龙捡起一个大土疙瘩,狠狠地砸向水面,大爷被水溅着,阿凤哈哈大笑。阿龙到部队去以后,阿凤在家务农。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酷爱读书,尤其喜爱路遥的《人生》,看了一遍又一遍。她用歪歪斜斜的字给阿龙写信,阿龙回信说:“阿凤,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做高加林的!”阿凤的爸爸听说市里的纺织厂来村里招工,就给阿凤报名去试试,未曾想一炮打响选中了。原来,负责招工的人看准了让阿凤做儿媳妇的。阿凤睁着好奇的双眼,来到车间,每次轮到她夜班时,厂办秘书小夏就会主动来给她送点心,有时深更半夜还会护送她回宿舍。终于有一天,阿凤夜不能眠……在阿龙退伍来到厂里约见阿凤时,阿凤避而不见,小夏塞给了他一封彩信。阿龙当兵期间光荣入党,退伍后被推荐到乡纺织厂做保卫副科长。老支书通过双方家长和阿龙阿凤见了面,老支书喃喃地问阿凤:“孩子啊,你咋的不要阿龙了呢,他可没有对不住你的地方儿啊!”阿龙也力图挽回:“阿凤,我会向高加林那样积极进取的!”阿凤的父母则泣不成声。唯有小夏穿着时髦,潇洒而又大气地说:“阿龙,你别让阿凤在这儿受苦了,我们两个人都在市里,那儿晚上10点钟大街上还跟白天一样,天天都吃大白米饭!”阿龙于是无语。阿龙将含在眼眶里的泪水咽下肚子,但阿凤的妹妹小华主动跟父母说要嫁给阿龙,于是两家人一起办了婚事,阿龙、阿凤仍然是新郎新娘,不过进的是不同的洞房。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屋后的小河渐渐干涸,河里的麻虾早就没了踪影。阿凤因为下岗,又回到老家,利用家里的三间草房办起了养猪场。阿龙由于自己的勤奋上进,工厂倒闭后承包控股了工厂,自己当了老板,开着“皇冠”回到家给女儿过10岁生日。小华建议把阿凤他们也请来聚聚,阿龙看着阿凤日渐憔悴的脸庞,关心地说:“不要太累了自己!”阿凤开玩笑地说:“阿龙,这就是命啊,当初我要是嫁给了你……”阿龙说:“这不是命,有些东西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你伤害了我,但没有你的伤害,不会有我的今天。到了今天,你不要认为自己很失败,我也未必就是成功,很多东西,换个角度看,他就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比如时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