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读
作者:佚名 时间:2009/6/24 20:34: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08
导读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究其原因,除了人所熟知的字面华美外,还在于诗人以明月为意象,创造出了清明澄澈的艺术境界,并自然而然地由明月引出宇宙与人生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此前已有多人写过,大多空泛。而张若虚推陈出新,不仅写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还以此为背景抒发游子思妇德愁苦情怀,更进一步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诗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起句到“看不见”,写春江月夜之景,壮观辽远,空明澄彻。第二部分到“送流水”,写人生思考。由于句句紧扣“月”字,便与前面的描写融合为一,而不显枯燥。第三部分写离愁别恨,视线由广阔空间收拢到闺中思妇身上,以一连串的形象写她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而又始终以“月”贯穿。最后把思路放开,把关怀之情如月光洒向天山的同命人。
月亮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出现,从《诗经》开始,历代都有咏月的名篇,太白的“床前明月光”,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
《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与绝句的凝练含蓄,词曲的参差错落不同,其长在于铺排描写,气脉贯串。张若虚把歌行的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巧妙地反复点染“月”与“水”,把月的变化与情绪的变化紧密连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