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两者要兼得——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新会李文达中学 钟惠琼 时间:2009/7/3 23:08: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71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在阅读教学的听说读写中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读”是语文学习第一法,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古人的学习都已经知道朗读的作用。而读又是在听的基础上领会的,读听是吸取,说和写就是表达,听说读写在语文学习中缺乏任意一个,我想不能算是语文学习。在理解课文字词的前提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读懂课文,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说出情,写出美。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入情、入境、会心,这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效果。
如在教《再别康桥》课文时,先组织学生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让学生脑里出现一个诗人在剑桥里所见到的景象。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指导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其间穿插教师的范读、点拨,以及请学生走上讲台激情美读。学生对课文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认识有关意象:云彩、金柳、清潭、水草、星辉等,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听说读之后,就把感受写下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语对象转化成鲜活的表象,并根据言语对象在文本中的动态发展,组织表象的活动,进行再造想象,并从中引发主体的言语生成、情感体验、审美体味。由于学生“入境始与亲”,他们融入课文情境,介入到深切的体验过程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实际上是利用教材中听说读写的关系,从外在和内在的角度,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培养。
(二)、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教学上的要求表现为:就工具性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而人文性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去写”,“将会怎样去写”。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呢?首先,强化语文基础,倡导自由表达,使教学为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服务。要抓好训练作文,就要抓好字、词、句、段的训练和抓好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抓好习作形式的训练。然后,倡导自由表达,让学生心里有什么也敢说出来。写作的素材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发展个性,倡导真情表达,尊重个性张扬,深入挖掘内涵。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真诚地抒写真人真事,善于感悟生活经验和大胆展开内心想象。课堂上多抓住机会让学生“用笔思维”,于说写中调动语言积累,于观察中有感而发,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整合运用,经历语言实践。让他们写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这样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会在这里得到了自然融合。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让语文充满活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与工具性统一,才能使语文继续传播,成为育人的个。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并贯穿于始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