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与语文学习

作者:浙江省平湖中学语文组 朱永明|  时间:2005/3/10 19:09: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21

    我们常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假。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学生平时所学的各学科之间并不都是互相排斥的,如果能注意学科的融合,那么就有可能从学习其它学科中,得到一些学习另一门功课的启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让我明白,学好地理知识,对语文学习不无帮助。
    一、利用地理知识辅助理解词语。
    学生学文言文,普遍感到困惑的是记不住一些实词的意思,今天背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如《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一句,就涉及到文言中的“阴”和“阳”,字典解释,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汉阴”为“汉水的南面”之意。但时间一长,一考查,结果总不尽如人意。后来,我就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效果不错。稍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大部分地方,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光总是从南边照过来,南边过来的阳光照到很高的一座山上,南面自然是阳,北面自然是阴;而水则刚好与山相反。这样一讲,学生记得快,印象也深。
    二、利用地理知识理解文章的句子。
    古典诗词中,大江大河一直是诗人写景抒情的重要对象。我们能读到的写大河大江的句子举不胜举,李白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陆游有“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呢?其实这跟我国的总的地形有关系。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因而诗词中河水东流就成了普遍现象。如果不了解我们汉民族文化的这一重要特点,我们就会对诗文中这样的描写产生疑惑。
    三.利用地理知识理解整篇诗文。
    读古代诗文,有时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白居易在小诗《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前两句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桃花落尽之时。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遇到了春景——一片开得正盛的桃花。为何高山古寺中的桃花开得这样迟呢?这里其实就有地理方面的知识,因为地势每升高一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一座山上出现不同的气候也很正常。知道了这一点,才能理解白居易此诗的合理性,也才能进一步体会诗人发现一片新天地时的惊异和欣喜。
    学生地理书上所学,远不止这些。只要平时勤于思考,善于联系,就能触类旁通,让地理知识为语文学习服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