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中读出孔子的人情味
作者:牛华 时间:2009/7/7 7:24: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9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四科的高徒。孔子说的言语、文学、德性、政治这四类才学分科,宰予算是后起之秀。他的长处主要是多多辩才。这个学习好的学生在大白天睡觉,被老师看到了,然后就开骂。这个烂木头无法雕琢,这个烂墙是不能粉刷好的。这令孔子惆怅到无话可说,真是该死!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威严不近人情的孔子,师生之间壁垒森严可见一斑。
因此过去守规矩的读书人,不敢睡午觉,都是受此段话的影响。以至于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当然有发愤图强的坚韧一面,但不能使自己白天随便睡着,看来真是一件下决心克服的事情。历史上中兴名臣曾国藩,同时亦是著名的理学家。从来不敢睡午觉,公务繁忙到实在无法应付的时候,就在吃晚饭之前睡一觉,夜里精神相当好。可见昼寝的教训,已经差不多作为一种修身指南,从精神上约束着古代的读书人。
然而这样的解释很早就有人提出疑问,最早是梁武帝,宋代也有人提出过相同的见解,再后来就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一致认为这里不时“昼”寝,而是“画”寝的错误。因为宰予空闲时,就经常在寝室里面画壁画。可是这样的说法缺乏基本的历史依据。后来的人们还是坚持了公认的解读。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我们错误的断章取义,没有从总体上关照这一段话。这两句真正的意思是,木头的内部已经腐坏了,即使外面雕刻的再好看,也是于事无补;而已经松散,快要到他的泥巴墙,再怎么粉饰也丝毫不能阻止它倒塌。原来孔子再告诉我们宰予的身体不好。“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并不是说一个人坏,而是底子太弱。正如《孟子•尽心上》里:“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藿疾。”一个身体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疾病的折磨中,身体无法参与其他活动,所以会多思考,学问自然累计。体能好学问也好,文武兼备的人自然太少。对于一个成绩好但体弱多病的学生,老师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宽容了。所以孔子说:“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不必过分诛求了。“诛”者求也,非当“杀”来讲。换句话说,你们对于宰予,何必要求太过呢?
接下来:
子曰: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与予与改是。
现在很多人解释这个,仍然感觉孔子对宰予非常恼怒,事实却不是这样。我们从生活和教学中的经验中体会,便知道孔子这样的话的内涵,是说他从前看到一个人才能卓越,便觉得这个人后来一定能够学有所成,所谓——“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发现事情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充沛的精力,那么成功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用现在的话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孔子说,我看了宰予,对人生的看法有了改变天性爱的事情的确是纷繁复杂。所以曾国藩说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孔子不应当会人或事物停留在表面的勘察就开始无端的结论。在《论语》全册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到孔子直面挖苦讽刺学生的语言,如果批评,也一定是站在公平民主的天平上,对每个学生有具体的教导方式。现在的眼光来看,孔子依然是通达情理的老师,并非传统解说的苛刻严格,甚至不近情理。这一定不是他的风格,不然何以到现在,他仍然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至圣先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