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还要沧桑多少年?
黄全愈有一个著名的水桶理论:水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版。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和赞赏,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来说,大家也形成了基本的共识:那块最短的木版就是教育。当我们还在为教育功能进行争议的时候,“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根源于其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命运与前途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承认,当前中国社会意淫泛滥、国民信仰缺失、群众意志力薄弱、野蛮“文明”盛行、淫荡思潮风靡等等现象无一不说明了中国教育的弊端种种。诸多忧国忧民者无不在扼腕叹息中生发感叹: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先来看两个发生错误的预言: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然而,28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至于错的原因与两个报告产生的动机我们没有必要再做太多的深究,重要的是事实已经说明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着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问题之一:中国教育究竟行不行?
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前头组织十几个国家的学生,让给二十一世纪的家庭制作一个娱乐方案,中国选出了北京重点学校的一千三百多名优秀学生参加,结果一、二、三等奖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获得;而在有关日本孩子挫折教育的成果在那次夏令营中的表现,更是给中国的教育上了深刻的一课;一节美术课后,中国的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问老师“画得象不象”,而外国的学生则自豪地问老师“我画德怎么样?”中国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课题和方案都是老师指定和布置好了的,而美国学生的研究课题却是“老鼠有无决策的能力”、“音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猫究竟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看来,中国的父母把生命的赌注押在宠爱孩子上,曲解自我牺牲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恶行与懦弱,教师对孩子的智力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挖掘与求同思维模式的训练,造成了学生的失语与僵化;应试教育制度下,考试分数一直作为学生优劣的证明是导致学生精神沉沦与创造性丧失的恶果。“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这一观点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主题,也为中国的教育转变提供了根据。
问题之二:中国教育怎么了?
中国教育的弊端可谓彰明较著,培养出来的人没有创造性,人文精神与道德滑坡,取得的成绩是以牺牲学生懂得身心健康为前提的,只是针对少数人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中国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尤其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已构成未来最可怕的隐患。隐患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毁灭性力量不容易被觉察。灾难是缓缓而来的。有人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教育者手里。”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不得不在重新审视教育现状的同时,提出了“素质教育”之概念,且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人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实施教育转轨;1994年,国家文件第一次正式启用“素质教育”一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2001年,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同年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启用新教材;2002年,课改扩大到500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课改扩大到1600个实验区;2004年,只有少数的地区还未普及;2005年,全国基本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而高中课改也于2004年开始在山东、广东、宁夏、广西等10个省区进入课改。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来看,虽然匆忙,却也彰显了中国企图扭转教育种种弊端的决心,实施课改之要义,就在于坚定不移地落实素质教育,使病入膏肓的中国教育重新崛起,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伟业。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落得了一个新事物一来就訾议蜂起的病根。诸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广泛推进亦是风起云涌,诸如“新课程轻视知识”、“新课程太洋,西方观点太多”、“好是好,应该在三十年后搞,太超前了”、“走形式、搞花样,没有实际意义”、“忽略中国的国情,崇洋媚外的劳民伤财”等等等等奇谈怪论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与步伐,许多地方甚至还出现了“课程改革是做给领导检查时看的”,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我们再来看一个教师的文章:
“我们现在实行的究竟是什么教育,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应试教育到底犯了什么错!
应试教育说白了就是考试,大家凭本事,比分数。这有错吗?起码,它公平。古代的科举考试,也采用应试形式,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大多是公平的,要不,不可能存在那么长时间。存在就是硬道理。
考试从来都没有错,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公正的一种方式。为什么要取消考试呢?没有考试就叫素质教育,荒天下之大谬。
科举考试,到底错在哪里,错在有人买题,错在有人作弊,错在考试题目的陈旧。但这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较为开明的政治环境下,科举考试却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代多少良相,英雄就是经科考而名闻天下的!古代的科举考试,起码可以给人以希望,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呢?除了高额的学费,就业的艰难外还有什么!
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考试可以把这些能力差别体现出来,为将来的社会合理分配打下一个基础。在有压力的环境下孩子才能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孩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压力,长大了社会的压力更大,一下子无法适应更容易走向极端。教育的另一作用就是让小孩逐步适应压力,缓解压力,之成为心智都健康的人才。考试压力就是一种办法。
我从来不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就是素质教育,有教师说,我们是穿新鞋,走旧路。口里说素质教育,教的方式其实一点都没变。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让广大教师无所适从,领导检查,听课,是素质教育,领导一走,又是填鸭式教育。这苦了谁?苦了老师,苦了孩子,教会了孩子说谎和弄虚作假。结果,越提素质教育,学生的素质却越差。
我们看不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出路,素质教育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放弃所谓的素质教育呢!专心改革我们的考试制度呢?”
可以看出,许多的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是持反对意见的,其根源在于这些所谓教育者对于课改要义的不理解,在于中国大多数教育者本身素质的低下与能力的匮乏。需要强调的是,批评课改大多只是看到了其缺点而忽略了其优点;部分的教师在批评课改的同时,也承认以前的教育是不行的,但究竟应该怎么办却拿不出什么高见或者创意。中国有句古语曰“初飞之鸟,勿拔其羽;新植之木,勿撼其根。”课改主题是正确的,有一些问题原本也是正常的。缘何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此得举步维艰?中国的教育者究竟怎么了?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问题之三:究竟谁在管理教育?
中国人熟知的基辛格博士曾暗访中国,导致了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使中美紧张的关系得以缓解,然而后来基辛格博士想到哈佛大学任教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克林顿从总统的宝座上退下来以后,曾被推荐担任哈佛大学的校长,结果也遭到了哈佛大学的拒绝,理由是“可以领导一个国家的人未必就能领导一所学校,因为学校是学术的殿堂,是学术的团体。”我不晓得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在中国发生,但看看我们当前那些所谓的教育管理者的嘴脸就可以知道其间的答案。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但到大多数的农村学校里去看看,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呢?正是因为如此,这些统领一线的基层领导也鹦鹉学舌般的张口政治、闭口政治地混淆了教师的视听,泯灭了教师的天性,扰乱了教学的秩序,打破了人际交往的常规。难怪农村的教育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举步维艰。那么这些在其位而难谋其政的校长们究竟在忙些什么呢?拉关系啊,政治斗争是第一位的,只要你和上层搞好了关系,什么事情都特别好办的,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了罪魁祸首了。既然学校是学术的殿堂,教育队伍是学术团体。那么一个教育者必须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要有思想、有创意;一个校长必定是一个领跑的人。而看看中国当前的校长队伍,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不象学校,教育不象教育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便是一个很有水准的人担任了校长,那么他又能做些什么呢?显然,当社会将国民素质的低下统统归咎于教师的时候,又有多少教师在心力狡瘁之余能够明白问题的根源呢?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事业的匮乏却找不出事情的症结,甚至连该抱怨谁都不晓得。而当校长负责制已经成为了一纸空文或者说是上级推卸责任的措辞的时候,校长有水准又能如何?说白了,现在中国的教育是体制在管理,既然是体制,那么一切的标准都是相同的,怎么会允许你有自己的思想和做法呢!
“强国”比的是综合国力,“强人”比的是综合素质。民弱而国不可能强,我们不忘记以往屈辱的历史,就应当高度关注人的素质,民族的文化精神。泱泱大国而屡屡受外敌侵扰、任列强宰割,虽然并不表明敌人都强大,却也说明我们多少有些软弱。中国要作强国,“强人”是必要前提。而这一前提是否具备,何时具备,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取决于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
中国教育,你究竟还要沧桑多少年?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