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诗风万古传
作者: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当涂分校 芮绍华 时间:2009/7/15 9:20: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81
何谓“飘逸”?用古人之言,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使人飘扬欲仙”(王世贞)。就是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读者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振奋,轻松舒畅,超脱开阔,浮想联翩。
李白飘逸诗风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生活的时代,既有《诗经》《楚辞》、汉赋乐府、三曹二谢、陶潜、陈子昂等诗作可以直接借鉴,又有诸子百家、《史记》等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加上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发展,造就了富于创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等等。
当然,飘逸诗风还取决于李白的才、学、识,取决于他的哲学思想、非凡经历。他才高学博,识见广,思想深,信手拈来的东西也妙趣横生。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有过苦读的经历;他诗才超群,风流倜傥,“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寻神访仙,言行洒脱,气度非凡,“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狂放不羁,蔑视权贵,不拘礼法,“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清高傲岸,坦荡正直,心底无私,“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这些孕育出李白这样的诗歌奇才。
李白的飘逸诗风,就艺术表现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天成的意蕴,平中见奇的语言。李白的诗纯用自然之笔,不事雕饰,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抒情自然,情真意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自然晓畅,如出常人之口,细细品鉴,而又韵味无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下途归石门旧居》),“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直抒胸臆,无所隐避,如山泉之水,潺潺直流而无阻碍。就连押韵,李白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读他的诗,就像和一个胸怀坦荡、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壮思飞动,飘飘欲仙。同时他的诗歌组句口语化,清新如芙蓉出水,易于理解。他很少用生僻字,所用典故也是人们熟知的。像《子夜吴歌》、《静夜思》这样明白如话的诗不胜枚举。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李白诗之平易并不逊色白居易。而且他的诗句看似平常,但绝不是常人所能为的。他以“白发三千丈”(《静夜思》)喻无限愁思,以“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写北方奇寒,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形容瀑布之壮观,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达自信和凌云之志,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超凡的夸张。李白的诗想象奇特新颖,写景、记人、叙事、抒情,都能异想天开,涉笔成趣。《古风五十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他借助想象创造出大鹏、巨鱼、长鲸等艺术形象,描绘出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许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雄奇壮美的意象给人以一种崇高感,读罢令人妙思泉涌,意兴盎然,耳目一新。为表达火山爆发式的感情,他或大喜或大悲,显现出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惊心动魄的力量。李白诗中“直、尽、满、千、百、万”等词用得极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尔来四万八千岁”(《蜀道难》),“风生万壑振空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望夫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等等。夸张的词语用得这样普遍、这样得心应手,不能不说是李白特有的。而且这种夸张往往与巨大气势的事物(风、云、雷、电,天、海、月、涛等)和显示力量的动词(凌、挥、飞、吼,奔、卷、横、啸等)相伴随,如“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朔云横高天,万里起秋色,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酬崔五郎中》)。尤其那个“凌”字,李白最爱用,比如“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飞飞凌太清”(《古风》)、“逸翰凌长风”(《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逸气凌青松”(《送长沙陈太守》),造成迅猛阔大、不可一世、超凡脱俗的气势,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
三是高洁鲜明的形象,绚丽灿烂的色彩。李白诗歌中的形象最为动人,最为光怪陆离。有人的形象,也有物的形象。人物形象中,有作者自己形象,也有现实中他人形象;有古代真人的形象,也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是“高洁”,即高尚、热情、达观、坚强,如振翅的大鹏、高举的仙鹤,不被尘垢所污,不让尘网所束,不为荣辱所动,永远向着高远的目标奋飞。物的形象,有时表现在对山水风光的描摹中。他笔下的大自然一洗人间污秽丑恶,处处表现得圣洁明丽;有时则表现为仙境,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片光明,体现诗人摆脱一切羁绊、追求精神解放的强烈愿望。李白诗句中充满素、白、绿、红、紫、碧、丹、彩等表示色彩的词,不乏金、月、竹、湖、涛、雪、草、残霞、积翠等鲜活自然之物。如“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洗脚亭》),“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题宛溪馆》),“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令读者感觉春风拂面、满眼生机。
四是和谐婉转的叠词,匀称有力的对举。他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叠词,不仅声韵婉转悦耳,而且造成一种飘飘袅袅、滚滚滔滔的气势,如“碧水浩浩云茫茫”(《早春寄王汉阳》),“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忆君迢迢隔青天”(《长相思》),“飒飒芦花复益愁”(《送别》)。而对举则集中体现在灵活的对偶句和强烈的对比句中。李白的对偶,不避重字,不管平仄格律,合适就用,读来活泼顺口,又有巨大的气势,如“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丹阳湖》);“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姑孰溪》);“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李白还善于通过对前后时空景物巨大差异的渲染,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如“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等等。
李白诗歌博大精深,但最突出的风格就是“飘逸”。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楚辞》以及六朝诗歌的优秀传统,他推陈出新,在诗歌创作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开创了新的气象,大大丰富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达到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新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韩愈、李贺、欧阳修、苏轼、陆游、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深受其影响。
李白真正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