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00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1、《梦游》重在引导学生展开多元阅读
2、《月下》要扣住诗题中的“独”字,理请“月”“影”“我”三者的关系,从而品味其中的复杂情感。
3、《送友人》要求学生借助注解读懂此诗。
4、《将进酒》是运用奔迸表情法的杰作,要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教学建议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
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李白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而这一首确实写法特殊,它是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说得简单些,他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而是想离他们远些,并把自己理想的游历境界写出来,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愿。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简要地讲一点背景知识。
二、教学要求是:
1.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鉴赏“梦游”的意境;
3.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
三、几点初步的设想。
(一)、关于课前预习
要求是:1.至少试读一遍,读得顺畅,没有读错的字;2.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3.了解诗的脉络,即入梦缘由—
(二)、关于整体感知
步骤是:1.学生试读全诗,2.讲背景知识,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全诗(这是关键性的一步,要使学生充分感知诗人的意绪),4.就第二题展开讨论后再诵读全诗。
四、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