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先秦文章中的语气词

作者:佚名  时间:2009/9/7 22:46:12  来源:tantanren 原创  人气:1970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思,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不同的表达方式就有不同的效果,于是就有“话有百说,巧者为妙”的说法。任何一种表达都带有一定的语气,如陈述、疑问、命令、感叹等语气。合适的语气会大大增强表达的效果,语气会反映出说话人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情感、判断、期望等。印欧语可以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语气。但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句式、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在这篇小文里,我们暂不讨论句式和语调。)在现代汉语里,我们有许多语气词,如“吗”“啊”“呢”“吧”“了”“嘛”等;同样,在先秦时代,人们也使用许多语气词来帮助句子表达某种语气。
  一 句尾语气词
  先秦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邪(耶)、“哉”等,这些语气词经常放在全句的最末,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先秦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先秦文章中大量使用“也”作为语气词,例如:
  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三人伐而二人盟、何也?各盟其得也。
  三年,春,齐国卫石曼姑帅师围戚。此卫事也。其先国夏,何也?子不围父也。不系戚於卫者,子不有父也 。
  。六月,辛丑,亳社灾。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其屋亡国之社,不得上达也。以上《春秋榖梁传•哀公》
  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脩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殽之役,晋人既归秦师。秦大夫及左右皆言於秦伯曰:“是败也,孟明之罪也,必杀之。”秦伯曰:“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是贪故也。
  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於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
  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以上《春秋左氏传•文公》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以上«礼记•中庸»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郑病矣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
  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吴进矣。以上《春秋榖梁传•成公》
  齐之患必自此始矣。
  晋杀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自祸於是起矣。以上《春秋公羊传•昭公》
  且以萧同侄子为质,则吾舍子矣
  灭人之国,执人之罪人,杀人之贼,葬人之君,若是,则陈存悕矣。《春秋公羊传•庄公》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众於齐之兵,一室敌车。优矣,公何患焉!
  君告於天子,而卜之以守龟於宗祧。吉矣,吾又何卜焉。以上《春秋左氏传•哀公》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哀公曰:“善!何如则可谓庸人矣?”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孟子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地也最普遍。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伯尊下车而问焉,曰:“子有闻乎?” «春秋榖梁传•成公»
  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而闻乎?”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後,以为天地、社稷、宗庙之主,君何谓已重乎?”以上 «礼记•哀公问»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孟子卷八离娄章句下»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以上《孟子卷三公孙丑章句上》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犹”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墨子•兼爱上》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 晏婴论季世》
  “乎”字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例如:
  厉也,於厉之中,又有义焉,未殰。虽有天子之命犹不敢,况临诸臣乎!
  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後,何谓已重乎!”以上«春秋榖梁传•桓公»
  善哉,技盍至此乎! 《庄子•养生主》
  表疑问的句尾语气词,除“乎”以外,常见的还有“与”和“邪”。“与”、“邪”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如《论语》只用“与”,不用“邪”,而《庄子》用“邪”的次数则大大超过“与”的次数。这两个字古音很相近,它们的分别大约是方言不同的关系吧?
  4、哉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和现代汉语“啊”的作用大致相当。例如:
  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春秋榖梁传•僖公》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大戴礼记•劝学第六十四》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以上《 论语卷二八佾第三》
  “哉”字也常用于反问句中,这时一般需要和“岂”、“何”、“恶”字等和它相呼应。例如:
  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春秋榖梁传•僖公》
  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
  为善而不积乎?岂有不至哉?《大戴礼记•劝学第六十四》
  是故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 论语卷二八佾第三》
  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以上《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第五十七》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卷二八佾第三》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李斯《谏逐客书》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古代汉语常用来表示感叹语气的还有“夫”。例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郤伯见公曰:“子之力也夫 !”
  文子曰:“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 以上《春秋左氏传•成公》
  5、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例如: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孟子卷十一告子章句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左传•成公二年》
  郤伯见公曰:“子之力也夫 !”
  文子曰:“无礼必食言,吾死无日矣夫。”以上《春秋左氏传•成公》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例如:
  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 《左传•僖公二十年》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如:
  吾罪也乎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也”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语气词放在句中的性质也和先秦时候不同,一般无法直接对译。下面对这三个语气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夫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是以重之。
  夫齐,甥舅之国也。
  夫晋侯之命,在诸侯矣。
  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
  夫善,众之主也。以上《春秋榖梁传•定公》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   2、惟(维,唯)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例如:
  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
  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3、其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例如:
  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世》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也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例如: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 《荀子•致士》
  先秦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紧”、“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iuhe9fysjdhf 于02-20 22:15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