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文言文句尾语气词的连用<br>
<br>
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 李玉林 邮政编码 745100<br>
<br>
新编高一册语文两个文言文单元,有几篇课文里出现了一些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求老师给他们讲解一下。为此,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专题,并结合课文例子,讲解如下:<br>
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br>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br>
①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br>
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br>
②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br>
译句:崇尚功利的军队,作战能不能取胜是没有规律的,……只是相互轮番成为胜利者或失败者罢了。<br>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br>
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br>
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br>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br>
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br>
③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苏轼《后赤壁赋》)译句:刚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