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和优美:周作人的双重境界

作者:上海市洋泾中学 杨晨|  时间:2005/3/13 9:04: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88

 

     周作人,何许人也?可能有些人会说:“是鲁迅的弟弟。”亦有人会言:“一大汉奸”。没错,但除此之外,就对他了解甚少了。我原来也是这样,但趁着暑假这一大好机会,我也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想真正走入这一复杂人物的内心深处。但是终究因为才疏学浅,无法面面俱到,也很难深层次的分析,所以只能浅谈一二而已。
    关于周作人,决非用“好”或“不好”就能概括,此人可谓甚是复杂。就他的作品而言,说实话我非常喜欢,但是就是因为他晚年的错误行为使他前功尽弃,甚至身败名裂。他与其兄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散文家。鲁迅的杂文,他的小品文,分别代表中国散文艺术的“阳刚”和“阴柔”,或者说是“壮美”和“优美”两种美的最高境界。在他的笔调下,谈到苍蝇也谈道水乡的乌篷船;谈到江南的野菜也谈到北京的茶食;谈到爱罗先珂也谈到希腊哲人;谈到被屠杀的尸体也谈到平安的接吻。读他的文章,好象一个久居北京的人突然走上了去西山的路:鸟声使他知道了动与静,松涛和泉鸣使他明白了美与丑;既而又会到了都市,他憎恶喧嚣,憎恶人与人之间的狡狯,他憎恶不公平的责罚与赞美,他憎恶无理由的传统的束缚,这是多么神奇的一次旅行,充满了隐逸和叛逆的一次旅行。他的文章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魅力,一种另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催促着你一遍又一遍地吟诵,他的诗是那么的朴实,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条告诫,一个道理,一种启示。让人从他的短文中恍然大悟,明白做人的真谛。正如冯雪峰所说的:“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我觉得这样说毫不过分。
    我将他的《小河》读了又读,想了又想,一次次进入他带给我的那种幻觉中,我仿佛见到了“浑融清澈”的小河,见到了稻子忧虑的表情,见到了着急的桑树,感受到了那种意境,那带一点朦胧,含几分清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他个人的,而打破了那个晶莹透彻得太厉害了的玻璃球,引导新诗人寻找别样的境界,就这而言,他的功劳是历史的。
    他学识之渊博,想象之丰富,实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抵及的。他的诗,他的文都带着那么一丝青涩之苦。《雨天的书》、《苦茶随笔》、《苦竹杂记》从这些集子的名字中就可略晓一二。
  但是他所犯下的罪行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所不能饶恕的。记得当时抗日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南下,许多文人如:胡适,茅盾,夏衍都离开了北平,创立了西南联大,陈独秀、胡适、茅盾等人三番五次写信要求作人南下,但就在这种水深火热之时,一念之差,他就成了千古罪人,一个千夫所指的大汉奸,对于其堕落为汉奸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其一:周作人目光短浅,缺少远见,他不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一直固执地认为日本的武器、士气远远超过中国,因此中日战争是打不起来的,即使打起来了,中国也不是日本的对手,必定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是他一时的想法,记得他曾作文赞美过日本的厕所是如何的舒适,从此看来他心目中一直存有崇洋媚外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他当时的决定起了不小的影响。
    其二:贪图享受,害怕艰苦,舍不得离开八道湾这舒适的住宅,优越的生活环境,他深怕离开北平,流离失所,生活艰苦。
    其三:家系重,平时用钱没有计划,积蓄不多。众所周知,其妻羽太信子平时生活挥霍无度,浪费至极,所有日用品都要买日货,家里所有的钱又全归其妻管理,作人又很怕其妻,所以总是任由她。
    其四:日本特务指示大、小汉奸,特别是文化界的汉奸,打扰和劝诱,加上信子等人的怂恿等多方面多渠道地做周作人的工作,投其所好,诱之以利,满足他的一切需求,尽量使他享受舒适、奢侈的生活。
  有人说他是毫无爱国心的人,我不以为然。远的不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作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还提出过批评。还有“三·一八惨案”他的两名女学生被枪打死,他立即写了文章悼念二人,并谴责了这一卑劣行径。从以上两件事看,他还是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人的思想是会变的,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变的很出奇,特别是对性格软弱动摇、个人主义严重的周作人而言。
    文化界还有许许多多关于鲁迅与作人突然不和原因的种种猜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猜是信子从中作梗,又有的猜是因为拆信的事。但是作为门外汉的我并不能枉加评论,也不愿意这么做,不然很有些班门弄斧之感。但有一件事令我倍感疑惑,为什么汉奸的文章就不能上我们的教科书?不是说“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吗?如今社会如此开放,政治如此昌明,为什么还是不能将文与人区别看待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