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文
遇 见
阴天 傍晚 车窗外
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 向右 向前看
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排著队拿著爱的号码牌
——孙燕姿〈遇见〉
我听见孙燕在放声唱着,这首歌我已经听了它无数遍,可我依然依赖它给我带来的所有所有……
这时我翻开了那本小时候散散落落的日记本,上面乱七八糟我稚气的字迹,实际上我很少写日记,因为我更习惯把那些琐事留在心里,所以难免多愁善感。要知道这是不容易的。
上面只有寥寥的几页,我也没有介意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回味自己原来的日子,惆怅的看着自己的日记。可我却讨厌去面对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那不是害怕面对,虽然我也和常人一样怀念过过去。
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闹钟一响,我辗转反侧终于爬了起来,去拿衣服的时候,一枚硬币从裤子里掉出来,蹦到了床底下,我耐烦的蹭下床想要去捡。可床下乱七八糟东西太多,堆积了一年的箱子和妈妈放的旧衣服上一层灰,我终于忍不住打了个喷嚏,企图用手去试着摸摸,可东西太多。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空隙伸了进去,左右试探了半天,手指摸到一个金属似的东西,但不是硬币。我把它拿了出来……
那是我抽屉的钥匙,我已没见到它很多年,虽然上面已经布满了灰尘,但我仍能感到它给我细致的温柔。我靠着床坐着,记忆中让我想起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弟弟在家中玩着躲猫猫,那时我的床下不像现在这么乱,但也有几个空箱子,因此躲人是最好的地方。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爬了进去。可能是玩得太起劲了,我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荷包里的那个钥匙。那时候我已经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抽屉,那里面放着我小时候最最珍贵的东西,我无时不刻的将那个抽屉的钥匙放在身上。但以为一时的不小心,我失去了它,同时也失去一些无力挽回的东西……
这时,灯开了,老妈裹着睡衣冲过来。
“丫头,你干什么呢?一大清早就弄的屋里乱七八糟的响,我还以为有小偷呢,你看现在都几点了?”
“啊?”
“完蛋了”
……
我骑着单车来到了学校,急冲冲的往里面踩着踏板。刚准备往里面冲呢,一个高大魁梧的身影拦住了我的车。
“停车证?”
“啊?”
“啊什么啊?我说停车证!”
“干嘛?”
“停车证!我要看停车证!”他发火了。
死老爹,眼看着快要迟到了要什么停车证?哇哇,也不给点面子。
“没带”
“没带?”
“掉了”
“掉了?”
“给我停那边!”他指着门口小餐馆前的一块空地,那里横竖停着一堆自行车。
“为什么?”
“你问我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停车证!”
好吧好吧,我给你不就行了,人老了麻烦就是多。我从书包里拿出停车证,在他眼前晾了一下,一个闪亮的“0001”号,还没等他反应,我已经冲进去了。
在预备铃响的同时,我冲进了教室,左右望望,没老师。哈哈,我洋洋得意的走向自己的座位。忽然,小朱不知从哪里蹦出来,拿着纸笔朝我哈哈大笑,我立刻跳离。
“干嘛?”
“恩啊,预备铃呢响了你才进的教室,你说我是算你迟到还是……”
“好朱朱,本余大小姐今天心情好的话,请你吃饭哦,如何?
“哇塞!……厄厄……不是,本朱朱呢,一向是公私分明,不会为一点点小小的物质上的诱惑而……”
臭朱朱,跟那个死老爹一样,一点面子也不给。
“但是呢~”说了半天“既然我这么有面子,有人请我吃饭,我就做一回好人吧!”
说完,把迟到名单甩的老远。
“哇哇,朱你好伟大啊”
“啊哈哈”
“这是一块零两毛,可以去买两个鸡蛋,两毛钱自己留着买钱吃哈,乖—”
“喂喂,鱼你这算什么嘛,我我……”这时MISS黄走了进来,小朱也就自然而然回到座位,我总算逃过一劫,好险。
今天早读我老想着它,时不时想去看看,可它却安静的躺在我的书包里,丝毫没有感到我不安的心情。同桌说我今天不正常,我横他一眼,他也没计较什么。下课我并没有去动它,而是坐在教室里发呆,因为我怕自己的糊涂大意再次失去它,实际上我想得更多。小朱问我是不是失恋了,我瞪她一眼,她惊恐着叫到,“完了完了,鱼你无药可救了”
“有病!”
上午放学,我匆匆忙忙回到家中,手里那个钥匙在我一在的犹豫下终于插进了那个孔,我轻轻的扭动它,它自觉的转动,当我拉开那个抽屉的时候,无数个破碎的情节当我脑中闪现。
两年了,我始终没有去在意它们,而现在它们在我最渴望看到的时候出现,我不明白这注定着什么,也许这就像孙燕姿唱的,在生命的遇见总在人最脆弱的时候出现。那里面所有所有细碎的纸片上朴质的话仍令我感动,我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我往前飞飞过一片时间海
我们也曾在爱情备受伤害
我看著路梦的入口有点窄
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总有一天我的谜底会解开
在若干年后,我也会像现在一样怀念从前,怀念小朱、死老爹……及所有所有关注鱼的温情目光。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生活中的每一个遇见,珍惜现在所有的所有,不要等到失去才懂的珍惜。
《尘埃落定》解读
《尘埃落定》——一部神秘的书,一部藏民族的传奇,有人说安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至少能得茅盾文学奖。今天,众说纷纭终于尘埃落定,它当之无愧地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一个细雨如麻的夜晚,我翻开《尘埃落定》,一曲藏民族浩浩荡荡令人回肠荡气的史诗在我耳畔响起。
雪域高原西藏,一直是一块圣地,它遥远,神秘,封闭。藏族作家阿来以他特有的优势与独特的眼光,创作出反映藏民生活的小说尘埃落定》。别以为这是一部很难读的小说,恰恰相反,它讲了一个很好读的故事,一个傻子的故事,这从标题上就能看出来:野画眉;心房上的花;杀;大地在摇晃——“我就是这个傻子,他不爱不恨,在人们从不停歇地折腾搅和的时候,傻子就是不折腾,也无法折腾。在他眼里,世界其实挺简单的,情欲就是情欲,饥饿就是饥饿,他看别人用战争、运动、仇杀不停地折腾,他在一旁傻笑:嘿嘿,嘿嘿!这样的形象我们在韩少功的代表作《爸爸爸》中看过,那个傻子是巫;这样的形象我们也在美国经典名片《阿甘正传》中看过,那个傻子是神。在《尘埃落定》中,傻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智者,他大智若愚,他是佛,他带领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穿越大地与民族,生活与历史,让我们看到一样的山川与河流,一样的空气与阳光,一样的牲畜与人民。青山沉默不语,河流往东滔滔,草木遍地生长,人民到处生存。这一切在诗人出身的阿来笔下,披上诗歌圣洁的光辉,展现出诗歌歌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也是史诗的魅力。作家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种族与种族之间不是差别,而是共同,这是阿来最终的目的。他在《尘埃落定》中没有写藏汉历史渊源,也没写宗教信仰,他写了人生存最本质的东西:一片地域,一种气候,一次情欲与谋杀,一场权力更迭与文化渗透。这是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剥去外表形式之后最本质最普遍的东西,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共同点,生存的本质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时间反复验证过的。
但不管怎么说,西部那片遥远的地域决定了它的差异,这也是我们认为藏民族神秘的缘故,这是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无法避免的。对于有评论家认为《尘埃落定》的神秘,读者怎么看,我管不着,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同时阿来自信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尘埃落定》中也多次写到时间,时间分分秒秒一逝永不回来,人在时间面前有一种恐怖。阿来最相信时间,他曾说过这样的话:人世间最伟大的法则就是时间,虽然它是沉默的无语的,但谁也敌不过它。
我明白阿来为什么要将书取名为《尘埃落定》了,世事尘埃总是此伏彼起冷热无常,但尘埃落定以后,一切明明白白。
——摘自《读书天地》杂志
友 情
-余秋雨-
友情的错位,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混乱。
一些珍贵的缘分都已经稍纵既逝,而一堆无聊的关系却仍在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长得密密层层,遮天蔽日,长得枝如虬龙,根如罗网,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卫护你,宠爱你。几十年的积累,说不定已把自己与它长成一体,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建筑物与植物已不分彼此。
谁也没有想到,从企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太拥塞了”,可见拥塞可以致命。我们会比他顽泼一点,还有机会面对拥塞向自己高喊一声;你到底要什么样的友情?
只能等待我们自己来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的回答大部分都不是属于自己的。能够随口吐出的,是是早年的老师,慈祥的长辈,陈旧的著作所发出过的声音。
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这话很漂亮,但我们应该注意此间有一处致命的模糊:一般一讲事业似乎总与理想,奋斗连在一起,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哪有这般庄严?习惯于庄严的长辈们喜欢用大词,他们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什么“舞蹈事业”,“煤炭事业”,“财会事业”,都算事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如果偶尔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朋友岂能局限于同僚?
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依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美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
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多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泊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象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做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写过一种平衡的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都是无所求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