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灵动起来——谈古诗词的教学

作者:四初中 徐莉|  时间:2005/3/15 6:04: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33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诗词学盛行于唐宋两代,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千古一瞬,沧海桑田,历史在不断变迁。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人的习惯,尤其是古人的语言,对于今人来说都变化极大,已使人感到陌生难识庐山真面目。而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阅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就更显困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教学实验,笔者认为:充分叫醒学生的耳朵,最大限度的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艺术才能,让古诗词与古曲与图画有机而合乎逻辑的有效组合,这种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能激发他们对此的热爱。
    现就举一课堂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为了检测教学的效果,本堂教学未安排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前5分钟便放古曲录音,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放松心境,初步感受古曲的韵味,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因为这已经留下了悬念:上语文课放音乐作什么?)
    2.新课引导。古曲不停,教师提问对乐曲的感受,引导想象古曲与所学的古诗词结合后的效果,有学生回答:优美,意境深远。这已经达到了初步领悟和引导的效果,出示教学两级目标(背诵----体会感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3.初次体味。播放配乐古诗词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注:乐曲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一致,教师必须做好选辑工作)。
    4.小组讨论。根据教师的提示问题或根据自己的想象思维对诗词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协同学习的能力。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适当出提示(当然,我们不能强调意见的一致,也不能放纵主题的偏离)。讨论结束后,小组能得出一个较统一的见解。讨论应明确:诗词的作者以及他们生活的背景(有助于了解思想情感);诗词的意境,意象,思想感情,简单的说就是诗词的景物(描写)和抒发的感情(抒情);写作的语言特点(或豪放,或婉约,或粗犷,或细腻……)。
    5.充当小老师。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应重在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让他们自己分析讲解更利于他们体会。同时让一个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给诗词配上图画,进一步加深体会。
    6.师生提问。进一步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难点和疏漏,完成新课学习。
    7.复习巩固。配乐自由朗诵背诵,再次体会古乐,古诗词,图画三者结合给我们带来的学习的乐趣。
    该堂课课时为40分钟,共教学了4首古诗词,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的活动中,经过课后的信息反馈,有85%的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的动起来并能快速的与同学完成自我的学习而且能大致掌握主旨。有65%的学生能够形成背诵。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种学习古诗词的方式既新颖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诗词文化的灿烂与优美精深。
    通过上述课例,我认为要更好的进行古诗词教学,有效传递中华灿烂的诗词文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效情境,设置合理悬念,激发学习兴趣。二.设置有效舞台,充分展示才华,强化学习意识。三.合理配置材料,充分调动大脑,展开合理想象。四.充分叫醒感官,让音乐美,诗词美,图画美激活我们的思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