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柳宗元笔下的段太尉形象赏析

作者: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高俊清  时间:2009/10/6 21:46:28  来源:chenxunzhu 转发  人气:1465
  《段太尉逸事状》是柳宗元写人散文中的名篇,问世以来,广为流布,名称不朽。人教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及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读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均收录此文。笔者至今读之,仍觉太尉其人光彩焕然,人格超拔,不禁心驰神往。试就大师笔下的段太尉形象简单作一赏析。
  柳宗元是在布置好了“舞台”后让段太尉“出场亮相”的。当时郭子仪威震八方,其子郭晞依仗父势,纵容手下士卒在邠州作恶害民,即使是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也“戚不敢言”,不作为。这正是太岁头上动土,惹不起还躲得起。太尉此时担任泾州刺史,辖境太平,自告奋勇为白孝德“已乱”。一个月后斩杀扰民伤人的十七个军士并枭首示众,这无异于捅了马蜂窝,郭晞手下的将士为之哗然,武装披挂,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孝德震恐失措,而太尉则泰然自若,自请平息骚乱。两次“自请”,两用孝德衬托太尉,显出太尉定海神针般的沉稳。太尉一马一从,马夫还是老而且瘸、毫无战力,这样探“狼窝”,实在是一身虎胆。面对蜂拥而出、全副武装、情绪失控的士兵,太尉方寸不乱、从容如常,一句“吾戴吾头来矣”让一众武夫惊愕。接下来,太尉并没有和颜悦色解释,而是步步进逼的诘问,一句“奈何欲以乱败郭氏”击中了武夫们的要害,势欲脱缰的烈马顿时驯服,局面得到了初步掌控。
  段太尉杀了郭公子的手下,见了郭晞并未道歉或解释,而是结结实实地教训了公子一番,只不过教训得十分艺术。先是赞郭父,期望为子者将家族荣誉发扬光大;继而陈利害,指出恣卒害民只能罪及全家;然后告舆情,说明郭公子难辞其咎;最后再陈利害,暗示倘不果断纠正,后患无穷。一席话始终着眼于郭氏的荣辱兴衰,将国事与家事统一起来,使对方明白斩杀害民士卒并非对抗郭家,而是襄助郭家、成全郭家。一席话有情有义、入情入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开了郭公子的心窍,以至于公子“言未毕”,再拜谢恩,并立即整肃军纪,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整顿。
  俗说见好就收,令人意外的是,段太尉“得寸进尺”,不但未告辞离去,反而先是要求开饭,继而申请留宿。有趣的是,郭公子皆慨然应允,并且命令警卫对太尉严加护卫,自己亦睡不解衣。体会太尉的动因,盖一方面让郭公子有足够的时间反省悔过,以至“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公子低头,邠州无祸,段太尉把好事做彻底了;另一方面,意在让公子的认识态度影响其手下的认识态度,使他们就此收敛,改弦更张,这就彻底消除了邠州的不安定因素。
  由此看来,段太尉在处理邠州兵祸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大智大勇,“出场”即给人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
  接着倒叙太尉担任泾州营田官时处理的另一件事。同样面对强势人物,同样为帮助弱势群体,段秀实的处理方法、态度表现迥然不同。大旱之年军阀焦令谌逼令颗粒无收的租户交租,万般无奈的农民向太尉告状,太尉怎么做呢?没有畏惧回避,却也未对峙抗击,而是言辞恭顺地劝说老焦,为租户求情;即使老焦将判决书铺在告状的租户背上大杖痛击,差点出了人命,段太尉也未声色俱厉、义愤填膺找老焦论曲直讨公道,而只是一面抚慰租户,一面卖了座骑代偿租粮,并且没有声张。较之处理邠州兵祸,段太尉在与焦令谌打交道时表现出相当的忍耐、恭从、柔顺、低调,判若两人。何以如此呢?并非泾州大将焦令谌势力盖过郭子仪的公子,关键在于老焦和郭公子不一样,郭公子只是依仗父势翘尾巴,拽了上天,一时糊涂,纵容手下扰民害民,但郭公子是聪明人,晓以利害,一点就开窍。而老焦是一介武夫,崇拜蛮力,“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为租户请命,只能为其招来灾祸,于是太尉一切为弱小者权衡,不惜委屈自己、一让再让,这里不仅体现了太尉之智,更突显了太尉之仁。篇中写太尉见到被毒打垂死的租户,“大泣”并自责“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旦夕自哺农者”,两个“自”字,连同“裂裳衣疮”的一个“裂”字,充分反映了太尉痛民所痛、爱民如子的仁爱情怀,这与时下市井笑话中调侃的那些“亲自喝茶”“亲自吃饭”的官场人物,简直有霄壤之别。而正是段太尉的人格魅力,引出了尹少荣的面诘老焦,这里用尹少荣衬段太尉,是正衬,又用焦令谌闻言后的“大愧流汗”“自恨死”反衬太尉,太尉的形象更让人景仰。
  《段太尉逸事状》系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是因参与铲除弊政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才被贬的。但这样重大的政治挫折并未使他消沉,在永州期间,他另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仁厚之政的向往。《段太尉逸事状》则记述了一个魅力超凡、智仁勇兼备的好官的“逸事”,宗元访诸民间、精心结撰、郑重献于史官,由此我们不难窥见宗元高尚的内心世界——为官者向上须尽忠朝廷、向下须造福苍生,竭智尽勇,死而后已,这是我们今天赏析《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时可以深味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