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不应该再考听说能力
作者:唐建新 时间:2009/10/10 10:47:28 来源:流浪客 转发 人气:327
我们国家的语文历来不考听说,虽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音各异,因为毕竟是母语,听说对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影响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劳动力流动频率的提升,近二三十年来,普通话的普及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但是,作为中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如果还把听说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甚至考试项目,则不太妥当了。
学习外语是需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齐头并进的,因为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取得互补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增加口语交际的能力。外语学习,到了中等程度,也不是很需要听说能力的考试的,没有听说考莎士比亚博士生的人还要考听说能力的。就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也不是都要考外语听说的,除非是考外语专业的才加试。
孩子对母语的听说能力,主要在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中习得,低幼阶段再进行一些矫正强化。如果一个孩子,十多岁了,进入青年时代了,还不能够听懂母语,不能够用母语进行说话,进行表达交流,那恐怕就得怀疑有语言障碍,得马上送医院求诊了。
作为母语教育的中学语文教育,主要的任务应该是阅读写作教育,这是1990年代进进行过充分讨论的事情。19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外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我国的外语教育,被生吞活剥的介绍过来,被一些地方搞得日益红火,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就列出了48项能力,其中包括几项听话的能力和说话的能力。但是,当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学阶段应该注意进行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能够因此把听说与读写并列起来,毕竟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在小学六年基础上的教育,它主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带领学生在规范和经典语言即书面语言的作品中学习语文,而不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即兴交际的情景,即相对比较初级的思考层面进行。
中等阶段的外语学习,应该还有一些听说训练,但是,中等阶段的母语学习,则不应该再把听说作为学习训练的主要方式,而应该把带领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和现代经典上来,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思考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进入学生的大脑,逐步认可与同化,逐渐内化为下一代炎黄子孙和社会公民的知识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交际的内容与态度气质修养,不是靠简单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就能够见效的,而必须有大量优秀作品文本的阅读吸收与发酵,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单一的听说训练,就容易在技术层面作秀,流于轻浮浅薄虚假甚至恶俗。
厦门市进行了中考语文考听力的实验已经八年了,2004年还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但是,仍然难以得到语文教育界的认可,因为这样的考试形式,考的不是接受了中等母语教育三年的初中生的听话能力,而是一些小学低年级的语音辨证,或者脑筋急转弯的试题,与初中语文教育的能力培养基本不搭界不粘边。
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但是是原生态的没有进行规范加工的语言,其发展应该受到书面语的指导与牵引,这是语言学的基本常识,也是中等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远远比学习的方式重要,虽然我们自然也应该加强口语交际方面的实践与指导,但是,学习的主阵地还应该是阅读吸纳,高中语文结业考试再加进一些进行听说能力的内容,就让人苦笑不得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