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中的“向死而生”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19 23:20:57 来源:从文从文 转发 人气:2414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向死而生”。“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它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在海德格尔看来,生与死难分难弃,生命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面向死亡,正因为此,才更显现出生的重要性。死实际上成了生的前提,而生是死的结局。这样的辩证分析有些难于理解,实际上正体现了哲学家积极的人生观,即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
而在这篇《鸟啼》中,作者表现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但在“向死而生”的这一主旨时却有了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将这篇文章的思路理出来。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笔者参考另一翻译版本(于红远译,题为《鸟鸣啾啾》,见《劳伦斯随笔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简称“川版”)。
文章围绕着“死”与“生”这两个哲学命题,分别以“冬天”和“春天”为象征,以鸟啼的迟钝、缓慢和鸟啼的明快、悦耳为表现。
作者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严寒的冬天,是残酷的死亡,“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给读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从而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
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鸟啼声慢慢响起。文章的第2段至第5段通过鸟啼具体去表现死与生。“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隐约而清越的声音”、“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闪动出鸟儿的啼鸣”“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凝成悦耳的声音”等,鸟啼声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微弱、隐约、含糊;二是清越、明快、悦耳。其原因也就来自于两个方面,前者是因为冬天巨大的威力还没有消退,后者是因为春天的到来不可阻遏;前者是因为死亡还在威胁着鸟儿,后者是因为生命的气息在鼓舞着鸟儿。
在“川版”中,第4段后还有这样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鸟啼声中的这种斗争。“这么快地意识到新世界的到来几乎是一种痛苦了。大地死了,大地万岁!然后鸟儿们甚至省去了这一宣言的前半部分,它们的叫声只是一个微弱、盲目、充满活力的‘万岁’!”
作者为什么把“新世界的到来”说成“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大地死了”,又呼“大地万岁”?这里的“大地死了”,是因为“新的大地来临”,而“新世界的到来”又给生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鸟儿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比死更加艰难,更富有挑战,所以作者给鸟儿的叫声加了三个有意思的定语:“微弱”、“盲目”、“充满活力”。“微弱”和“充满活力”代表着“死”与“生”的两极,“盲目”则源自于作者的担忧,在作者看来,鸟儿还没有意识到生命的责任与挑战,就急忙的啼鸣是盲目的。而这也引发了作者对死与生的深入思考。
文章的第6段至第8段、第9段至第11段,分别是作者对这一现象的第一重思考和第二重思考。第一重思考侧重于从死中走出,第二重思考侧重于对生的歌唱。
在第一重思考中,作者都是先从冬天和死亡写起:“冬天抑制开一切”“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严寒中沉闷的响雷”“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寒冷”“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然后写到春天和生命:“番红花就会突然间显现,胜利地摇曳”“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我们听到了鸟儿们发出的轻柔而欢快的隆隆鼓声”。在这一部分中,冬天的印记还非常深刻。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川版”中是这样写的:“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在冬天和毁灭的记忆中再多呆一会儿,但冬天已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在落日中吟哦。”“冬天和毁灭”有什么好留恋的?实际上这里正是作者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海德格尔,从死的角度看生,首先研究的是死亡。
第9段和第10段则重点表现了“春天不能抑制”“春天来到我们中间……这喜悦,我们禁不住”,侧重于对生的歌唱。第11段是对前两段的补允说明,它指出冬天和死亡“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其实这与第9段的一句话翻译有关。文章第9段说“世界不能选择”,这个译法含糊其辞,究竟是世界不能被选择,还是世界不能去选择?相比较而言,“川版”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作者的意图:“我们无权选择世界。我们自己无可选择。”第一句话是强调了世界的客观性,第二句话是强调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客观性,而客观性正是我们无法回避死亡、我们应从死亡中看到生命的原因。所以说春天和生命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
文章的第12段至第15段,是作者的第三重思考,经过对生命的死亡和死亡中的新生的思考,作者对死与生的认识在第12至第15段中得到了总结,并从总结中得到生的启迪。
在指出“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之后,作者指出生是对死的替代,生是对死的继承。这个地方教材的翻译很有诗意,但也很朦胧,借助于“川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这一段话的用意了:“在有生命的地方,也就没有死亡,任何死亡都不存在,只有银色的喜悦,完美的天堂。”
教材的第14段中这样写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尽管同伴昨天遭遇了毁灭。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而“川版”是这样译的:“即使他全部的同类都在昨天被毁灭了,他也不能哀悼、不能沉默、不能追随死者而去。他不属于死,因为生已拥有了它。”“川版”的翻译更强调了对生的内涵的深刻认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是有意识的强调生与死的截然不同,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使命。这其实也正是“向死而生”这思想的具体体现,海德格尔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人们对有限生命积极把握的进取精神,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总的来看,《鸟啼》采取了从具体写到抽象,从死写到生的顺序,突出从死亡走出、对生的歌唱、新生的启迪这三重思考,可以说是作者对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深刻认识和具体诠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