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召唤内在的科学规程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19 23:23:55 来源:从文从文 转发 人气:316
我始终在想,作为一门与其他学科并行存在的课程,语文应该也必然具有内在的科学规程。这种规程,不但要体现在由识字而组词、由词汇而短语、由单句而复句的线性语法知识体系中,同时也应该体现在文本意义的分析鉴赏中。我们眼下的文本赏析教学,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都钟情于多方位立体化地解读。文本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探究、语言特色归纳、精妙细节赏鉴、修辞格运用等知识点,综合出现在各个不同学段的不同文本的教学中。这种不顾教材编排体例,不顾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全面开花”式的授课模式,从学理上说,是背离教育规律的。
我很反对那种不顾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接受能力而自我“探幽访胜”的授课方法。不论什么样的文本,其中总包含着无数值得学习的知识信息。教师若是不顾教材既有的知识体系规程,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而仅仅凭了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设置教学目标、解构经典文本,则显然是一种对教学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换个思路考虑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有足够的能力实现这种“探幽访胜”,而教师却偏偏只是依照了自己设定的毫无新意的路线组织大家观赏,如此,自然也是一种偏差。
一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创作它?编者为什么要选编它?教师为什么要教它?学生为什么要学它?这四者间,原本就存在着一个一脉相承的关系。从文学作品角度看,作者要借助文学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要让读者通过这些形象来领悟生活的本真,这就是他的创作目的。面对这样的创作目的,编者将他们挑选到文本中,并依照主题单元的形式提供给广大师生,显然也是要求师生们能够通过学习,领悟作者所传承给我们的思想。同样,教师们面对这样的文本,自然要认真领会文本的思想本质,领悟文本所传承的文明。如果这个“接力棒”在向学生手中递交时,我们却撇开了作者与编者,撇开了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仅凭借个人喜好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那么,这样做如何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不出现知识点的疏漏和理解力的脱节呢?
举一个或许不会存在的例子,就可以明白语文学科建设中体系化的重要价值:假如有一批学生,从小学起,连续遭逢的都是不善于朗诵的语文教师。于是,在他们12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一个老师对他们进行过诵读训练。这样,关于诵读的知识点,对他们而言就始终是一个空白。而这空白,从语文学科建设体系化的角度看,是不应该存在的。所以,出现这种知识漏洞,其原因只能归结到两方面:要么是语文学科本身缺乏知识的体系化,要么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体系化的意识,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处理教材。
从这一简单假设的例子中就可以发现,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语文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需要以科学合理的体系化为依托的。这个体系化,首先要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符合知识的渐进规律;再次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能使语文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学习相适应;最后要符合不同学段思想发展及审美情趣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落实好教材的体系化建设外,更需要全体语文教师心中有“谱”。这个“谱”,依旧是体系化。
落日以高贵的灵魂。
被删去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的回忆,新疆建设兵团几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为建设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其实是紧承着前文“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的,在这里,作者已经把“落日”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爱国精神,一种奉献精神。我们看到的是“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的火烧云,想到的却是落日;我们看到的是地球上“无中生有”生出的小城,想到的应该是这些建设者的伟大精神与情操。
再从全文来看,其实全文的联想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一起构成了三次落日的背景,并深化了落日的内涵。除去左宗棠、新疆建设兵团外,文中还有的两次联想是罗曼•罗兰写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成吉思汗。作者给两个人物的定性很清楚,就是“英雄”!仔细想想,其实左宗棠、新疆建设兵团又何尝不是英雄?“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不就表现了左公的那种果敢和决绝吗?“中国的那个西北角,曾吞没过我(指作家)的全部的激情和青春”又反衬出了新疆建设兵团的伟大与艰辛。
所以整个文章的联想部分其实都是围绕着“英雄”这个主轴,涉及了古今中外的不同类型的英雄,而英雄形象也与作者所要表现的落日的“大美”、令人震撼相吻合。因而也就容易理解作者的感叹了:“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这是人类面对奇伟景观的感慨,也是寻常人面对英雄的感慨。
其实,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象山那样思考”就是要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讲,作家的这些联想正是“思考”的体现,应该予以保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