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学校教育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22 15:00:43 来源:zbz8892586 转发 人气:1480
在这个宏观大背景下,我们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和升级问题,即学校发展由原始积累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轻负高质,提升水平,发展文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学校的实际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惊人地一致,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由此凸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1)第一要义是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
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
十七大报告中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个教育方针的表述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
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提法,突出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育人强调了教育的引导、矫正的作用,很明显是针对当前社会教育理念中出现的“学生是上帝”、“教育是消费”的观点的一种纠正。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重要的,但是教育更为根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迁就学生。其次以“德育为先”取代了以前常用的“德育首位”的提法,在以往,“德育首位”和“教学中心”并提的情况下,教学是常常实际的优先,德育只能屈就其后。现在一个“为先”,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第一的位置。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进入党的教育方针之中,这是对此前有关素质教育的争论的一个结论性的判定,中国的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没有必要再争论的了。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说,这样的结论显然意义重大。
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写进了教育方针,意味着教育的质量的普遍提高将成为教育事业追求的主要内容。
我的理解,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师生的共同成长应当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
首先要坚持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我们学校坚持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符合这一要求。
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我们所倡导的主动学习的和谐教学模式与这一要求是一致的,关键是如何落实这一正确的力学思想。
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我们不但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应当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
(2)树立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就学位发展而言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与师生的发展、学生发展中人格与学力发展、教师发展中专业发展与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等关系。学校工作中要处理好德育、教学、管理三者的关系,要围绕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实现德育、教学、管理的良性互动,系统优化。
(3)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
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德育中落实可持续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高中的三年要为学生考虑三十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和谐德育,三气教育都是与这一要求相符合的。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之中,在教法上,力求创新,以灵活多样的教法来取代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摸式,在教学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加强教书育人,把培养人才的方向落实在科学发展观上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学校,作为教育战线的基础单位,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和谐发展的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校工作中,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人处在中心位置。因此,依靠教师办学,促进学生成才,应成为治校兴校的重要方略。一方面,要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通过教师的主体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始终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校本培训、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形式,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享受收获和快慰,涌动教育热情,树立教育理想。集体的温暖,群体的智慧,领导的扶植,变成了浓浓温情,变成了根植于心田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把教师视为办学主体,真正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讲实际,动实招,求实效。要把管理制度形成的过程变成统一认识,确立目标,明确要求的过程。变制度的限制为友情提示、真情引导和温馨关怀。办学思想的确定,办学目标的确立,办学思路与策略的落实,走群众路线,通过民主调查、小组征询、选题征文等方式集思广益,真正使教师在学校发展问题上,忧领导所忧,乐领导所乐,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荣共赢。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教师为本,更要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在被尊重、被关心、被信任中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与管理都应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充分体现对被教育者的尊重和关注,着眼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真正关心爱护学生。要把师爱作为师德的灵魂,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的心灵交汇、情感交融、情神共振的过程,拓宽爱的视野,提高爱的境界,升华爱的艺术。同时,要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丰富文化活动,构建精神家园,提升校园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往校园、眷念校园。其次,要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领导和教师不能仅仅视其为工作对象,而是当作生命旅途中的伙伴,携手成长的朋友。要把校园还给学生,让校园扬溢诗情画意;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涌动生机活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在参与经历中感受体验。再次,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抓手,丰富资源,改革内容,拓宽途径,着力把学生培养成现具世界眼光,又具现代意识,更具民族根基的中国人,为今后的人生奠定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基础。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常规管理、课程内容、教育环境、教学过程等方面整体统筹,加大改革力度,实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进行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建立学习化校园,进行“头脑风暴”,实现观念更新,真正让每一颗星星都耀眼闪亮,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学校工作是否做到了科学发展,还要以家长的评价为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作为教育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就是学校工作的第一信号,因此,学校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都应以家长答应为底线,以家长满意为标准,以家长赞誉为追求,在办学方略、师资建设、教学实验、后勤服务等方面都真心实意地征询家长意见,向家长寻计问策。
学校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不能为了今后的发展而漠视师生的权益,也不能因为为了改善条件、提高绩效而影响学校及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办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不能急功近利,肤浅浮躁;三是要结合实际,注重特色,教育均衡发展不能齐步走,一刀切,要结合自身基础优势和文化传统,办出特点,办出品位,促进学生各有所长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