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含量——《士兵突击》的主题阐释与人物塑造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22 15:05:41 来源:cherrying 转发 人气:1011
许三多,按照连长高诚的话就是一个“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儿”的人,他固执地坚守着“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的人生哲学,从村子到部队,许三多由一个父亲眼里的“龟儿子”成为了一个“尖子”,一个“堂堂正正的兵”。
刚进军营的许三多,对指导员所讲解的各种兵种和作战功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他为自己即将成为他们的一员而感到兴奋,但当载着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大卡车停在一片荒漠的红三连五班时,看守驻训场的任务,使许三多巨大的心理期待落空,他隐在座椅后,怔怔地望着这一片指导员嘴里“很重要”的土地。在这样一个水中含铜量高,电视没图像,人人都要找点事情打发时间的地方,在这样一个连马班长这个老兵都无法忍受寂寞和孤独借以用桥牌来消磨时间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其他人都越过越懒散越来越忘记军人本份的地方,时间似乎把所谓的“意义”磨没了,剩下的只是惰性与惯性,没有意义的打牌消磨掉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一个人的斗志、理想和坚韧的生活态度,但许三多做了他认为有意义的事。他每天坚持早起,坚持踢正步,坚持整理内务,坚持在书包里放进砖头充当战备负荷来严格要求自己,他也为马班长一句无心的“命令”坚持修好了一条路,最重要的是,许三多的坚持让马班长,让五班的其他人做回了一个军人的本份,反省了一个军人的天职。“小心让日子把你们给混了”,马班长退伍前对五班的战友说,更是对自己说。许三多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是活在一个“念想”里的人,虽然他自己也并不清楚这个“念想”到底是什么。即使是在见过了“正规军”的八面威风后,他还是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中坚持修完那条路,而我们也更加确信,最美丽的风景就在人的心中,就在许三多的心中,就在那条双手修葺的小路中。
许三多在坚持中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兵的第一道考试题,而他真正的成长是在702团的钢七连,是在班长史今的鼓励和鞭策下。史今这一人物形象在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是作为一个“拯救者”的角色承载着特定的意义。但与传统的拯救者的形象不同,史今不是无所不能的天外来客,不是铜墙铁壁的钢铁战士,他被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人。史今是把许三多带出农村带入部队的人,只为了当初在许三多的家向他父亲保证过的那一句“一定让三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兵”,史班长不惜和连长翻脸,不惜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争执,他是许三多迷茫、孤独、无助时唯一站在他身边的人,是许三多唯一信赖唯一依赖的人,更是帮助许三多建立信心,找寻认同的人。当许三多手中的大锤结结实实的砸下去的时候,当三百三十三个腹部回环使许三多第一次受到了别人的关注与认可的时候,当第一次品尝到“人前的眩晕和说不出来的苦处”这种成功的味道的时候,许三多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凝聚了史今全部的心血。许三多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班长不离开部队而努力。但他的成长和成绩是以挤走史班长为代价的,由于部队改制,史今不得不复原回家,许三多也因此为了挽留史班长,第一次违反了军纪。许三多终究还是没有挽留住自己依赖和信任的史班长,但史今这个名字却和他的生命一样被珍藏在了心底的最深处,没有眼泪的浇灌,没有豪言的滋养,但有阳光的呵护,有土壤的培育,许三多也将对史今的敬意和感谢化成了自己每一天的努力,化作了在冰冷的河水中坚持不下去而一听到史今会为了自己的不争气而受到处分时的无穷的力量,化作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兵”的坚定的信念。
史今退伍是剧中的一个高潮,我们的内心第一次受到震动而热泪盈眶,但我认为史今退伍前的一个细节却承载着更丰富的含义。当得知史今不可避免地复员回家,连长高诚带史今参观长安街的夜景以满足史今退伍前的唯一一个愿望。小车里,史今斜倚在座位上,望着夜幕下的天安门,长安街,难以控制自己复杂的情感,就在这时高诚剥了一块大白兔奶糖塞进史今的嘴里,他自己也剥了一块儿使劲嚼着。这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但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高诚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高诚懂这个兵,他知道他带出来的这个兵此时此刻复杂的情感,对待了九年的部队的留恋,对未来的迷茫,对与朝夕相处的战友即将离别的感伤;高诚爱这个兵,他对自己无能为力去挽留史今而伤怀,但他不愿去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借由嚼糖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那一刻,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高诚内心中的柔软的一面凸现出来,将人物形象立刻丰满地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体会到了男人之间没有语言的关爱与理解,而这一个细节把之前对高诚零散的表现集中起来,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叙述上来。
钢七连——这个在所有钢七连的战士心中神圣的代名词——解散了,许三多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开了他,或复员,或被分派到其他连队,只剩下了连长高诚和许三多留守连队。在把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自己深爱着的战友送走后,连长高诚无法掩饰心中的痛楚和烦躁,许三多自然成为了他唯一可以发泄的对象。他训斥,他咆哮,他漫骂,可他更心酸,更难过,更痛苦。他对许三多依然每天为只剩他们俩的连队拖地,扫地,打开水,整理内务而感到伤感,因为这更加让他怀念和战友在一起的岁月,更加让他怀念钢七连曾经的辉煌。空空荡荡的走廊,空空荡荡的心,安静的让人窒息和烦躁,高诚,一个硬朗,较真儿、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汉子,躲在那个自己故意放出刺耳音乐来掩人耳目的屋子里哭了;高诚,一个死活瞧不上许三多的连长,在那一刻和许三多的感情是那样近,他嘴上骂着,心里却爱着,爱着许三多这样一个固执的兵。或许也正是把高诚与许三多置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孤独中的两个人更容易互相理解和关爱,更容易产生认同和敬意,更容易消除抵触而相互欣赏,他们的友谊在一个失去往日辉煌的地方生长和发芽,没有人看得到,只有他们俩,只有在心中。即使只有两个人,他们也要在吃饭前的歌声中保持一个军人的豪气和霸气,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一个军人的责任和荣誉,他们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爱,对连队的爱,对战友的爱成为联系他们的纽带,更成为支撑他们的永恒的信念。
高诚走了,但他将伍六一送到了许三多身边。伍六一曾经说他和许三多不是朋友,因为许三多抢走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史今,让史班长把全部心血花在一个他认为根本不值得的人身上。但不管是史今退伍前的叮咛还是高诚临走时的嘱咐,在钢七连只剩下许三多一个人的时候,唯一出现在他身边的是伍六一,是这个对许三多充满敌意和怨气的战友。他用一种挑衅式的男人的方式给许三多打气,鼓励,让许三多在最孤独的时候有了一个和他较劲的竞争对手,让他的生活有了色彩和激情。或许人的生命中是不能缺少对手的,人也好,自然也好,困难也好,有了阻碍,人反而会激发出无穷的斗志和勇气,伍六一便是许三多生命中一个这样的存在。
伍六一,一个拼命三郎型的人物,硬的像他手中的钢枪,像轰轰隆隆开过的坦克,他是个咬着牙往前拼的人,是一个活的认真,不敢偷懒,从不得过且过的人,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人,是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人,是一个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是一个在演习中宁可生吃老鼠肉“恶心一小时”也不愿意为了填饱肚子吃连队厨房里的馒头“恶心一辈子”的人,是一个认为“偷奸耍滑,不是机会”的人,是在演习中为了让自己跟腱断裂的脚不连累许三多进入特种兵的征召考核前三名而自愿放弃的人……由相互排斥到相互欣赏,许三多和伍六一这一对老乡建立起了军营中坚固的友谊。当许三多拼命试图背着伍六一冲过终点时,那一句“不抛弃,不放弃”中饱含着两个人心中浓的化不开的情谊,蕴藏着两个人骨子里硬的摧不毁的信仰,这是男人的情谊,这是男人的信仰。最终,伍六一拒绝了连队为他找到的一份舒服的工作,而坚持着自己“作为一个兵,不敢太偷懒”的信念选择了复员。
许三多如愿进入了“老A”,成为了一名特种兵,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队长袁朗魔鬼式的训练和不近人情的残酷与招兵时对许三多毫不掩饰的欣赏判若两人,也正是在真真假假的惨烈的军事演习考核中袁朗引领许三多成为了一名真正成熟而又果敢的兵。他让许三多明白了战争的意义,明白了作战的残酷,袁朗用自己骨子里的硬气和英气,影响着许三多对诸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是袁朗在许三多家庭遭受变故中给予了许三多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虽然在袁朗这个形象的塑造上不免有些说教气,但丝毫不会影响这个人物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不会抹杀这个人物的非凡的人性光辉。
剧中还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始终作为许三多价值观对立面出现的成才,这是一个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千方百计达到自己目标的聪明人,他会为了自己的“前途”成为钢七连的“逃兵”;他知道如何将自己兜里的烟分成上中下三等分给级别不同的人抽;在特种兵选拔的演习考核中,饿了两天的他明白“这不是馒头,是机会”,明白“吃了它就有了机会进‘老A’进前三”;他也无情地为了争得进入“老A”的行列抛弃了伍六一和许三多,他同时抛弃的更是一个人,一个军人应有的责任和信念。他没有原则,只有目标,在他的面前许三多的憨直与固执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但当他在袁朗的部队在袁朗设计的战局中不能坚持到最后而选择放弃的时候,当他被袁朗遣送回原地的时候,当他提着一个小包准备离开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些年换了太多的地方,反而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像袁朗所说的“你经历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没有付出过感情”。在失败与失落中,成才懂得了珍惜,在红三连“找回了自己的枝枝蔓蔓”,也在最后得到了袁朗的认可,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起跑线。
这是一幅男人的群像,一曲男人情感的慨叹。剧中,不论是许三多,还是史今、高诚、伍六一、袁朗,作为一个人,他们有着自己柔弱的内心,为了战友的离别伤心落泪,为了战友的苦难忧心忡忡;作为一个男人,他们又有着与女性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不是柔声细语的慰藉,不是相互倾诉的痛快,他们对他人的爱与关心是在大声地吼叫中,在不断的挑衅中,在恨铁不成钢的谩骂中;作为一个军人,他们把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这片他们摸爬滚打过的土地的爱融入到了整齐有力的军礼中,融入到了声音洪亮的歌声中,融入到了艰苦的驻守中,融入到了钢枪、坦克、演习中,融入到了他们的心中。
许三多不知道什么是“神圣”,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些高贵的词藻不属于他,他只知道“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但在他笨拙的言谈里,在他那一副“天生的熊样儿”的骨子里却向我们展示了“神圣”的意义,“信仰”的强大。许三多就是这样执拗的,坚强的,实在的活着,他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没有做出过什么辉煌骄人的事情,他只是用每天的坚持来实现着他的“意义”,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念想”,却成就了一个不普通的人生态度。或许正像成才说的“不懂知足的人,不知道啥叫感谢”,许三多是个知足的人,他知道感谢,感谢史今,感谢高诚,感谢伍六一,感谢袁朗,他更感谢生活,感谢命运,于是在家庭出现变故的时候,他像个男人而不是那个“龟儿子”那样承担起了责任,从一个为了不挨打才当兵的农村人蜕变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兵”。
人生或许就像是军营里的一次次演习,有太多的突击,也有太多的弃权,在人生的演习场上,有人掉队,有人执拗地前进。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对抗与竞争中相互扶持,在失败与荣誉间筑就辉煌,在患难与摸爬后懂得珍惜,他们也在军营中活出了精彩和骨气。
让我们为这一群兵哭泣,也让我们为这一群男人鼓掌吧,因为是他们唤起了我们久违的感动,是他们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赞美,是他们唤起了我们对中国军人的热情。时间磨不去“意义”的价值,惯性也杀不死“活着”的勇气,因为有信念,有信仰,有情感,这是这群兵带给我们的“意义”,朴实的但深刻的“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