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情感的培养入手,指导农村中学生作文
作者:当涂县江心中学 傅时宏 时间:2009/11/15 12:09:01 来源:开星原创 人气:1513
一、 立足文本,强化“读”的训练,诱发乡土意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乡土情感的培养成为可能。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很多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渗透了作者赤忱的乡土之情。鲁迅《故乡》中的“故乡情”,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山水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植根于东北“黑土芳香”之中,孙犁《芦花荡》的“白洋淀风貌”等等,无不体现出名家力透纸背的“乡土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具有乡土情结的课文,有意识地将语文阅读与乡土教育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这些名家的文中受到启发、熏陶;同时让学生学会在作文时的“情感”投入,达到一石三鸟之效。
二、紧扣生活,挖掘素材,强化乡土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学生,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他们若能发现其中的真、善、美,他们就有了选择有意义内容的可能性,就有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从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首先,在实践中寻找。在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在实践中拓宽视野。
其次,在劳动中体验。农村学生是在学习和劳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劳、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了生活中的许多酸甜苦辣。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农村学生经常参与传统节日庆典、婚嫁丧祭等活动,目睹新人新事,喜事丧事,丑事恶事,更容易看到人间百态,他们定有所感触。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歌颂新人新事,揭露丑恶现象,学生自然言之有物,情如泉涌。
三、 指导习作,运用素材,深化乡土情感。
1. 拟题导向,诱发乡土意识。拟题时,首先要多拟农村题材的文题,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事、景、物;其次,要注意拟题技巧,要拟一些让学生触景生情,产生写作愿望的文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写“家乡的变化”,我们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会发现许多别具一格的好习作:以情感人的《妙哉,农村新城》,以理服人的《家乡的西瓜甜》,以点带面的《路的变迁》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考、写作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课堂指导,挖掘乡村生活的积累。如我在教学鲁迅《故乡》之后,要求学生写《家乡的回忆》。在给学生指导时,启发学生回忆家乡的人、事、景、物,以及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乐趣。经点拨,学生写出了《种棉大王的故事》、《江心农家乐》、《家乡的小河》、《爱管闲事的王大婶》……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尝试习作,学生体悟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
当然,人类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一种情感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乡土情感,就必须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的训练。当学生的乡土情感丰富了,作文时就能酣畅淋漓地发挥,这样学生就不再为作文头疼,而会把其当作一件身心愉悦的事,从而达到了写作的最高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