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苦的老人和天真的孩童——石舒清与郭文斌短篇小说创作风格异同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22 18:54:18  来源:liwei521146 转发  人气:862
  在刚刚揭晓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郭文斌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以高票获得短篇小说奖,使得郭文斌成为继石舒清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宁夏作家。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宁夏作家群的读者,在替作者感到高兴的同时,不免想就两个人的创作风格作一比较。
  郭文斌和石舒清是老乡,都出生并生长于宁夏西海固。都是靠着写作走出了西海固到了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石舒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一个作家有没有依托的背景是很重要的,有了就是咬定青山,没有就是浮萍无根。我有西海固这样一块富足阔大而又深远的背景,实在是我的福祉。”显然,这个福祉并不只属于他,还同样属于郭文斌以及更多人。他们共同书写着这一块共同的土地,因而他们的文字有着许多相似点。比如作品中表现出的家乡的风土人情。然而石舒清更多地是书写故乡这块土地的贫瘠与荒芜,书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艰难以及精神的坚毅与顽强。而郭文斌的小说不同,“郭文斌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中除了苦难、艰辛、哭泣、死亡,还有忍耐、坚守和大声歌唱。”(郎伟语)他的文字里没有宗教,没有信仰,没有家乡的方言,即使是生活在西海固的人,如果不知情,也很难在读过他的文字后,能够确定他所写的就是西海固这片土地。就这点而言,石舒清的文字是深深地打着西海固的烙印的。因而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宁夏大地上的读者读起来更多了些亲切和感动。表面看起来石舒清的文字更多是属于西海固、属于回族,显得狭隘了,其实不然,石舒清的文字让我们更多领略的是博大、深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透过民族揭示出来的人性、信仰、生死显然不是属于哪个人或哪个群体,而是属于全世界。
  不同的风格折射出两个人不同的创作心态,或者说是创作历程。看得出,石舒清写得很苦,“苦”是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石舒清对于文字的苦心经营。在文字的背后是他对家乡、对人生苦苦的思索,他挖掘人的内心,他探讨宗教,探讨精神世界,探讨生与死。你常常在看过他的小说后忍不住想,这家伙的脑子到底每天在想些什么,他的那些蕴藏着智慧的话语究竟是在哪一刻迸发的灵感?因为他的思索,常常引导读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读他的小说,更多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是内心的肃穆和精神的纯洁,让人忍不住想担负起一份人世的艰难和苦难。还有一层意思,他的小说是真正揭示着家乡的贫瘠和亲人的苦难,书写的是乡土乡亲的艰难。而他又是深爱着家乡和乡亲的,他对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充满了同情的,更多的是“哀其不幸”而没有“怒其不争”,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在一种苦闷的状态中完成的,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文字的沉重。而郭文斌明显不同,虽然都是以家乡西海固为素材源泉,而且西海固自始至终也并没有改变过,只因为两个人的审美情趣大不相同,或者说两个人的性格、气质大不相同,因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也大相径庭。郭文斌似乎是个乐观而外向的人,于是他更喜欢避开家乡的贫瘠与苦难,避开生活的艰难,赋予这片土地一种“世外桃源”的梦幻,他现在生活在一个比较先进和发达的城市里,遥想着童年的经历,记忆有选择地全部指向过去的难忘和美好里,因而写出来,完全是对童年的一种怀念与向往,这就是读他的小说时总让人觉得是看童话故事或者散文诗的那种轻松。相同的是两个人都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感情,不同的是郭文斌更善意,石舒清更深沉。从创作心态来看,石舒清像是一个饱经沧桑历经苦难的老人,而郭文斌像是一个未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
  很显然,郭文斌的小说是弥漫着诗意的。他的小说喜欢采用孩童的视角和口吻,审视和讲述发生在家乡的乡间故事。孩童的心灵和眼睛本来就是懵懂的,带着梦幻的色彩,孩子的语言也天真如梦呓。再加上郭文斌流畅活泼的语言,所有这些,使得郭文斌的小说充满了迷人的诗意。石舒清的文字里不是没有诗意,反而更浓,但他的诗是现实的、是苦涩的。如果拿古代的诗词大家来做比,石舒清更像杜甫。他的小说多是书写现实中黎民疾苦,是忧国忧民的,他的诗意更多地源自于他的诗一般的文字,跳跃而有节奏。还有就是那种冥想后的语言。他的写意小说更像是哲理诗。而郭文斌的更像是柳永的酬唱雅词。相比较而言显然读柳永的文字更让人轻松、愉悦,“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就可见他的词受欢迎的程度。不同的风格并不影响谁成不了名家,也不好说谁的更好一些,只好由读者“萝卜青菜”了,我不评价谁的作品价值更大些,我只是想说明,这是两个人的区别。
  就两个人的文字而言,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石舒清的文字模仿不了,郭文斌的文字模仿得了。也就是说,石舒清的文字深深的打着“石氏”烙印。家乡的特色不说,回族的特色不说,就是那独特的段落形式,奇特的比喻,文字里透漏出的智慧和文字背后的苦心经营,就是一般人模仿不了的。我相信很多了解石舒清风格的人可以在读他的新作时,往往不用看作者就能肯定:这就是石舒清。这便是一个作家的风格与特色,也是他取得那么多丰硕成绩的原因之所在。我并不是说郭文斌的小说没有特色和风格,只是那风格不太独特而已,当然那已经很难得了,我们还需要耐心等待他慢慢探索。虽然他的文字近几年来不断地给他带来荣誉,其中不乏全国性的大奖,但坦率而言,他的文字仍然没有达到一流作家的水平。在艺术的追求上,尤其是在追求他所说的“真善美”时,作者往往为了善和美,而使得人物及人物的生活有些失真,水至清则无鱼,完全的“真善美”其实就已经不是人间的真善美了。作者在用文字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以及世界的和谐时,应该记得,我们还是生活在人间,因而我们的生活还是应该保持着人间的本真,也就是说,小说的人物应该是食人间烟火的,尤其是小孩子,更要有孩子的懵懂和无邪,不可赋予太多的智慧和成熟,否则反而显得不可爱了。再有就是,作者一贯追求的是文字的静美,追求的是那种可以给小孩子看的文字,这当然是出于好意,而且在当今浮躁的文坛里,也实在难能可贵,然而,给小孩子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要完全迎合孩子的口味,文字可以洁净,可以朴实,可以轻松甚至俏皮,可以梦幻,但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毕竟文字更多的是给成年人看的,显然成年人是不太喜欢只看动画片的。在这点上,郭文斌还需要不断的修炼,锤炼出自己独特而完善的风格。各种奖项也许能够说明什么,但也许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更加成熟的郭文斌,显然是他本人以及更多的读者所期待的。
  希望我们的期待不要太过于久远。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东方红度 于02-16 18:20发表评论: 第2楼
  • 用文字投机,实在^
  • sdfg fg fgg 于02-16 18:19发表评论: 第1楼
  • 郭不像个文人,更像投机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