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诗词类”创新试题品赏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2/2 18:14:39 来源:jiqingliuyue转发 人气:1093
【获奖题】(2009•山西太原)运用积累在①~⑦句的横线上填空。
走进古典诗词,走进古典的情怀。
①“晨兴理荒秽, ”,这是躬耕田园的欢愉;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这是伤别故国的忧愁。
③“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故乡在风雪中愈发清晰;
④“ ,却话巴山夜雨时”,思念在秋雨里更加缠绵。
⑤“有约不来过夜半, ”是相约未至的落寞;
⑥“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湖边春行的欣喜。
⑦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用“ , ”传递望月怀人的惆怅……
【颁奖词】以“古典情怀”为主题线索,走进古典诗词的情感世界,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怀。以积累的名义,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梳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基。
【参考答案】①带月荷锄归 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 ⑤闲敲棋子落灯花 ⑥乱花渐欲迷人眼 ⑦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最具简洁奖 创新指数★★☆☆☆
【获奖题】(2009•湖北荆州)古诗文默写。
①赏西湖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观塞外秋色:塞下秋来风景异, 。
③吊三国古迹: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品富阳山水: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⑤诉骨肉相思:共看明月应垂泪, 。
⑥咏梅花高洁:无意苦争春, 。
⑦抒凌云壮志: ,一览众山小。
⑧论民心向背:得道多助, 。
【颁奖词】以“识记”为主,单一而不单调,“赏西湖春景”、“观塞外秋色”、“吊三国古迹”、“品富阳山水”等小标题的映衬,给人整齐匀称、精致小巧的感觉。概括与积累并重,使内容与形式又达成了和谐的统一。
【参考答案】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 ④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⑤一夜乡心五处同 ⑥一任群芳妒 ⑦会当凌绝顶⑧失道寡助
三、最具开放奖 创新指数★★★☆☆
【获奖题】(2009•山东临沂)读下面一副对联,从下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出一句他作品中的句子。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我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吾山庄。
【示例】相如赋——司马相如——“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①
②
③
④
【获奖题】(2009•浙江台州)“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这副对联中隐含着几位名家。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其他几位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写出他的姓名、一部(篇)作品及该作品中的一个名句。
【示例】少陵: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
【颁奖词】两地可谓“心有灵犀”,文学常识与诗词默写同考,切入角度佳。其开放度体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多中选一,让考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参考答案】(山东临沂)示例:①少陵诗——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摩诘画——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左传文——左丘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司马史——司马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⑤薛涛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⑥右军帖——王羲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⑦南华经——庄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⑧相如赋——司马相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⑨屈子离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浙江台州)示例:①司马:司马迁《陈涉世家》(《史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司马: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③元亮:陶渊明(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右军: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四、最佳角度奖 创新指数★★★☆☆
【获奖题】(2009•四川眉山)请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颁奖词】图片与赏析结合,角度新颖。内容把握与读图能力相得益彰,可谓一箭双雕。在考查学生探究与质疑能力方面可以说是高明巧妙。
【参考答案】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五、最佳时政奖 创新指数★★☆☆☆
【获奖题】(2009•山东潍坊)下面材料中的古诗、古语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09年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提问时,有三处引用或改编了古诗、古语。它们分别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启示:
【颁奖词】将时政新闻作为素材,时代气息强。结合语境说启示,考查学生感受、领悟、探究的能力,体现能力为第一要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示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自强自立;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六、最具韵味奖 创新指数★★★★☆
【获奖题】(2009•江苏常州)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我国爱兰人士多倾心于淡雅类的兰花,寻求内外统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爱兰者喜欢采兰、种兰、赏兰、养兰并重,把快乐幸福贯穿赏兰、侍兰全过程。
材料二:一组兰花图。
材料三:一组兰花的诗文。①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魏•王肃《孔子家语》)②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唐•杜牧《兰溪》;楚国大夫,指屈原)③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
材料四:唐朝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手栽数十盆。禅师要云游,行前嘱众弟子看护好兰花。某夜,风雨大作,弟子们恰巧未将兰花搬回室内,兰花毁损严重。禅师归来,弟子们惶恐不安,以为必受重责。不料,禅师得知实情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当初,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中国人对兰真是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颁奖词】兰,花中君子。兰画、兰诗、兰故事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四则材料耐人咀嚼,令人回味。画与诗的配合,使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一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浸润在浓浓的文化氛围里,能闻得到兰花幽幽的香气。探究结果其实就是在与兰花的文化内涵对话。
【参考答案】不设统一答案,要点提示:①外形。(简洁、写意、刚柔相济的外形,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②环境。(生长在山谷荒地之类的恶劣环境而永葆美丽)③栽培史、兰文化。(兰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④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中国人对兰花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⑤先贤影响。(孔子、屈原、郑板桥、张学良等先贤名人爱兰颂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群体形象给人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⑥栽培乐趣。(赏兰、侍兰过程中能获得持久的审美愉悦)⑦象征意义。(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形神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其品格风范已成为国人推崇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综上所述,2009年中考中,“诗词类”题已经摒弃了常见的考查形式,正逐步向内容的丰富化和形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更开放、更灵活地考查学生的诗词的积累、运用和鉴赏能力。这些创新试题无疑为“诗词类”题增添了一抹新绿。我们对“诗词类”题的关注,,就是要让同学们把握“诗词类”题的新动向,掌握该类题的大体规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