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试题,卑怯的敬畏——高考试卷上的名著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2/7 19:40:59 来源:jiqingliuyue 转发 人气:1244
——没有文学参与的语文学习是可怜的,没有名著身影的语文试卷是单薄的。
——只有在考卷中真正走进了名著,才能使学生对名著的学习具有原动力,激发他们主动品读原著的积极性,主动与名著进行思想的交流,成长为具有饱满精神素养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名著是文学星空中最为耀眼夺目的星辰,它丰富、耐读、经典,具有思想和语言等多重魅力,决定了名著作为一种语言宝藏对于人类社会巨大的影响力。语文学科选择名著作为资源进行学习是自然的,关键是如何学习,如何考查。学习与考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名著解读的深浅。
这几年,一些省份的自主命题表现出对名著前所未有的热情,如福建卷,今年更是以16分分值的专题考查强化了对名著的关注,江苏卷一如既往把名著作为附加题列于高考试卷之中。
当阅读的触角探伸入文学的境地,名著就成为了不可绕行的高山,然而到目前为止,高考试卷中对名著的考查状况是不理想的。也许仅仅是因为高山仰止,高考中对文学名著的考查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犹疑的、卑怯的,尽管一些省份明确列出高中生必读的名著,拉开了名著大阅读的架势,但是考题仍然没有深入探寻而上,只远兜远转,所做的只是采撷了几片叶子,拣拾了几颗砂粒而已。如走在高考试卷改革前列的江苏卷、福建卷等,对名著的考查经过几年的探索大多仍然是谨小慎微,小打小闹。2009年福建卷中对《三国演义》、《子夜》、《家》、《复活》、《欧也妮•葛朗台》的考查题型是要求“选出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还有简答题也只是要求回答“《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或“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这样的基本故事情节。对大部头名著的低层次设题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大部头作品的漫长篇幅和复杂情节往往使命题者难以断章取材;另一方面,文学名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湛卓绝的艺术表达也使得命题者更为难以把握。相比较而言,福建卷中关于文化经典《论语》的阅读考查所出题目就可圈可点。
考题的指挥棒作用,使得教学中对名著的关注呈现出令人尴尬的现状。一方面,教学中出现了阅读名著的热情,另一方面,题型的设置又使这种学习只是一种伪热情,阅读名著缩微、浅层了解故事、背诵重要片段等等浮光掠影式的学习,使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名著,体察名著的深邃况味。
没有文学参与的语文学习是可怜的,没有名著身影的语文试卷是单薄的。不管怎么说,名著在现如今的高考试卷中已渐渐得到重视,考查方式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在题型上,如今年山东卷的“基本能力测试题”中的这样一道题就令人耳目一新: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的许多人物都称得上是“运动健将”,如果跨越时空,让“鼓上蚤”时迁、“神行太保”戴宗、“小李广”花荣和“浪里白条”张顺参加现代运动会中的1跳高、2游泳、3马拉松、4射箭,最佳的对应顺序是( )。虽然所考内容仍是对名著的浅层认知,但题目的新颖与轻松让人倍生好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对于名著考查的卑怯将会渐渐消失,我们期待着名著考查的深度与广度,期待着与名著的深厚价值相对应的考查形式闪亮登场。现在,试卷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气息,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高考阅读考查中名著考查具有相当大的空间。
只有在考卷中真正走进了名著,才能使学生对名著的学习具有原动力,激发他们主动品读原著的积极性,主动与名著进行思想的交流,既在应试方面游刃有余,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真正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高三的时间是宝贵的,但名著的博大精深是可以以一当十的,愿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引导学生与名著“亲密接触”,找寻出最佳的教学方式。
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但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高考、我们的老师能顺利地引领学生们走进名著所构建的美丽世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