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高中生尽情享用古典名著的琼浆
作者:陈绍清 时间:2009/11/17 12:06:24 来源:shaoqing 原创 人气:774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名农村高完中的语文教师和中心语文教研组长,我时常被这样一种阅读现状忧虑着:学生不愿购买、阅读精品报刊和古典名著,反而对留长发、染金发、烫卷发、上网吧、看言情小说等青睐有加。
据云阳县凤鸣中学“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在“每周课外阅读时间”的选择上,每周7个小时以上的,初中三个年段分别为7.41%、12.15%、2.16%,高一学生为5.1%,高二学生为5.06%。
不走进经典,不走进大师,不多让学生多沾书卷气,农村高中学生是不会有健全的人格、丰盈的思想及飘逸的才情的。如何让他们尽情享用古典名著的琼浆,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滋养性灵,提升素养,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反思的重要课题。
在众多古典名著中,我以“红楼梦专题研究”为抓手,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了我的教研愿景。
二、研究过程
要让学生走进红楼,亲近红楼,产生“红楼情结”,需要教师巧妙的“煽情艺术”和精心的过程运作。
我在组织学生收看完由林青霞、米雪等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之后,先借用重庆晚报2007年1月27日14版一篇题为《王朔复出语出惊人:现代文学作品统统不及格》的文章这样煽动学生:王朔认为,如果以《红楼梦》为标准的话,中国从现代到当代的作品,都毛病多着呢。不光是80后不及格,我们也统统不及格。且不管王朔的高论是否偏激,单就他挥之不去的“红楼情结”,确实令人感佩。
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在当今浮泛的功利社会中,太需要用经典作品去抚慰人们躁动的心灵。《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无穷魅力和研究空间的小说,它所反映的主题、内容及种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比如曹雪芹的身世生平究竟如何?他究竟如何又怎样创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出于谁之手?……这些问题都具有令人遐思、引人探胜的无穷魅力。此外,《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作,比之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小说都具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文化底蕴与智慧的一部长篇小说。
我多次激励学生:目前红学已成为一个较宽阔的领域,涉及的范围不仅有文艺学、小说学、版本学,还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园林学、建筑学、绘画学、医学,就连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都大有研究价值。大家作为农村高中生,要打破研究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在高中阶段学会问题探究,能增见识,长能力,为今后升入高校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调动起学生高昂的研究兴趣后,我引导学生从4个层次步入“研究之旅”。
1、通读原著,概要了解内容
此环节属铺垫性工作。要给学生讲明白通读原著的意义及原因。一是完整读完原著的人极少,二是教材的内容是节选部份。光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二单元)和《诉肺腑》、《宝玉挨打》(高中语文第六册三单元)等五篇课文的学习,是很难睹名著全貌,吸名著精华的。再加上进入高三后,众多教师对第6册“红楼单元”的处理简单化,要么“略处理”,要么“冷处理”,留下诸多遗憾。如果教师利用假期让学生通读原著,就能弥补这一遗憾。
基于以上认识,我“逼”着学生利用2007年春节的休假时间通读《红楼梦》原著,做活页卡,并对作业作硬性要求:有针对性地做读书笔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读后感,开学时接受必要的读、考检查。
作业任务下达后,学生自购《红楼梦》简装本(约9元),开始了艰难的“阅读之旅”。2007年春季开学时,我对学生上交的158篇读后感(高二文科两个班)逐一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个通病:绝大多数学生受“惰性”所致,抄袭互联网上现成文章的居多,但90%以上的学生对《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主题思想尤其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有了感性认识。在学生初读原著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作为教师可以理解学生这种侥幸过关的心理,谅解这种图省事的做法,但理解和谅解并不是说研究性学习到此停止,后边还有二、三、四个层次作保障,研究之旅才刚刚起步。
2、精选专题,深入研究精华
此过程为关键环节。通过开展小专题研究,要达到鉴赏美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深入探究的多重目的。须精心运作,注重针对性、自主性、实效性。
首先,保证充足的文本诵读时间。学生研究的小专题从何而来?来自学生深情的诵读玩味中。我利用二个月的晨读时间安排学生读原著。在春风习习的早晨,我和学生一道捧读《红楼梦》,在教室内高声诵读,一起感受古典名著的浪漫情怀,这种诗意的朗读给学生悄然种下的是人文的种子,必会催生学生的“古典情结”。
其次,注重教师的示范导向。我以“金陵十二钗判词研究”为抓手,教学生如何筛选小专题进而学会分析研究,现略述其操作流程:
○1明确鉴赏目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研究。
○2激发鉴赏兴趣。以金陵十二钗flash歌曲欣赏导入。此歌曲巧妙结合现代星座说,用动画形式演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并配以对其人物个性、命运的简要分析,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把握小说。
○3进行判词解读。学生上台交流摘记的判词,教师引导进行“美点鉴赏”,在解读判词过程中自然引入原著部分章节,让学生拓展思维,感受判词的艺术美和文学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4学会产生问题。判词是对十二个女性人物命运的高度概括,在弄懂意思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判词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进而主动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结果不少学生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如张婷婷的《王熙凤“五辣”之最》、谭莉的《黑心的凤凰》、杨春兰的《贾探春之“刺”》、张璐的《神秘的秦可卿》、谭萃的《林黛玉心胸并不狭隘》等等。问题即专题,问题就是学生专题研究的对象。
最后,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专题。经过深情诵读、示范导向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均能“化大为小”、筛选出适合自己口味的研究专题。我将学生上报的小专题题目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公示,并下达具体的研究任务。
○1以小专题为研究目标,收集媒体、网络等优秀资源,力求为我所用;
○2认真筛选、分析、聚合材料,完成8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3研究报告要体现“出彩点”,不面面俱到说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而要常中有新,一点突破,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
3、撰写报告,凸现文章亮点
学生按教师要求撰写自己的专题报告,形成初稿。然后分三个层次修改报告:一是同桌互评,写出点评意见;二是教师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三是自我修改,力求凸现文章亮点。
在学生多次修改的基础上,我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用下发的专用稿笺纸进行工整抄誊。然后分类整理,为校正、打印、汇编成册、成果交流作准备。
4、汇报交流,物化研究成果
为了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满足他们的发表欲望,我及时召开为期一周的“我读红楼,我展风采”专题报告交流会(每人交流时间为4分钟,每节钟交流10—12人),让158名学生依次登台露脸,并用数码相机为他们拍照,同时承诺把他们的大作和相片放在我的教研博客上发表。学生闻此消息,精神亢奋,在讲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美美地陶醉了一番。
为保证交流会的务实高效,我还事先对158篇文章的精彩观点和佳句妙段进行摘录,等学生交流结束之后,相机进行现场点评。这些点评文字字字珠矶,成为众多学生收藏本中的宝贝,现摘录数条如下:
风和帆,纠纠缠缠;浪和岩,拍拍打打。宝玉和黛玉依依恋恋,就像鲜花和蝴蝶一样。鲜花,如果没有蝴蝶的爱恋,就不能成为绝美的风景;蝴蝶,如果没有鲜花的陪伴,就失去了生命的驿站。上帝让他们相遇,就注定会让他们相爱一辈子。如果没有云,天空会寂寞;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停泊?
————凤中高2008级二班向宇《宝黛之恋》
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病美人儿”,有玉一样的纯洁,也有玉骨子里散发的美丽娇艳。我们为黛玉的超凡脱俗所爱,为她的多愁善感所惜,为她的纯洁高尚所撼,更为她用心和血泪和成的《葬花词》所感佩。她终身与诗为伴,是自由的女神,个性的化身。
————凤中高2008级1班邱玉洁《梦中的美人》
再读红楼,感在贾母之悲。高处不胜寒,贾母坐在贾家最高的宝座上,怎会不觉荒凉呢?她最终还是一个悲剧,一个不亚于宝黛爱情结局的悲剧。她原本想给黛玉所有的幸福和快乐的,却也只能在最后感叹:是我弄坏了她!她最不愿意见到的场面,却清晰的摆在眼前。世俗,总是那么繁杂。
————凤中高2008级1班陈余《“水煮红楼”之贾母的悲剧》
时常听人说,人要有骨气,不食嗟来之食。刘姥姥绝不因为被别人看轻而自己看轻自己,反以宽仁之心,千恩万谢的去了。何等的胆量!她以母蝗虫般强悍的姿态出现,也的确有着蝗虫过境般的壮观。所到之处,都会带来一片生机盎然和欢声笑语。
————凤中高2008级2班韩星《智勇双全的刘姥姥》
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深受封建毒害的中规中矩的人,但我却认为她是一个性情豪爽、口直心快、野小子一般的女孩: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读思敏捷、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人物。史湘云不是封建社会操纵下的奴隶,而是与封建思想抗衡的战士。
——凤中高2008级1班 李芳毅《另解史湘云》
曹雪芹把中国文人的骨气投影到晴雯身上,她体现出了一种中国文人非常宝贵的品格,一种绝不受辱的文化人格。这可能就是鲁迅讲过的“中国的脊梁”吧!
——凤中高2008级2班黄云华《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红楼梦》中的音乐可谓是千古绝唱,中国音乐作曲家王立平对此是情有独钟,苦为红楼做知音。一曲红楼奏出千种风情,一曲红楼奏出哀怨凄美,一曲红楼奏出满腔愁怅,一曲红楼奏出人世繁华。
——凤中高2008级1班黄印《红楼梦中的音乐》
平心而论,中国不是一个特别具有开创性的民族,都是棍子敲在脑袋上,板子打在屁股上,或者洋枪洋炮戳在胸口上,才肯变一变祖宗之法。惟独在烹调上,我们完全可以扬眉吐气,趾高气扬。全世界的人,都不得不服我们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凤中高2008级1班薛丹《红楼梦中饮食杂谈》
......
交流会结束后,我将所有文章汇编成册,精心编辑《我读红楼 我展风采》一书,约请名人作序,并将优秀作品投寄报刊,所有作品上传到我的教研博客上发表,整个专题研究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研究效果
历时三个多月的“红楼梦专题研究活动”,由于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实效。
——学生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实践,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豪地对我讲:“老师,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读《红楼梦》了!”
——精心编辑的《我读红楼 我展风采》一书作为校本教材,在本人主持的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高完中语文有效教学资源开发研究”课题开题会上,获得云阳县教研所专家的高度评价。
——湖北招生考试院主办的《出彩作文》杂志选用学生习作18篇,该杂志总编辑左兵褒扬有加:您组织的那一批有关“红楼”的作文,能联系现实“说事”,十分吻合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导向!请多提供“学生写自己生活”的稿件。
——本人接受了云阳电视台的专访,并被评为云阳县“书评新人”,《云阳报》据此以《一腔热血育桃李》为题进行宣传报道。
——教研组内何静、李晶、凌松等老师纷纷仿效我的做法,在各自任教的班级掀起了诵读经典,大搞专题研究的热潮。
四、研究反思
言及研究性学习,许多农村语文教师认为那只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与农村的语文教学实际联系不大,不敢尝试者大有人在。还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农村高中生见识少,能力低,不具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因此,众多语文教师照本宣科,只图省事,错过了许多训练学生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好机会。
反思之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让先进的教育理念“着陆”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智力、个性不一的学生只能同吃“大锅饭”。而事实上,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的根本应该是让课程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堂语文课我们在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地当“讲师”,肆意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形成“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可悲局面。
农村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要做到理念先行,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真正受益。
反思之二,教师要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农村学生并不笨,他们缺乏的是教师高明的引导和大量实践操练的机会。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倍受人们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播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播——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教学严重脱离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
其实,高中阶段有很多值得专题研究的材料。比如:走进唐诗宋词,走进边城,走进胡同文化,还有许多综合性活动等等,如果教师多点耐心,每期策划一至三次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活页卡、合作学习、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分享”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锻炼,农村高中生定能大有所为。
反思之三,教师要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要巧借优秀资源,凭借手提电脑多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要时时鼓励学生自觉上图书室或网络教室查找资料,要让农村高中生感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有了宽松的学习空间,就必然会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封闭状态,让他们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这种开放性的改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定会获益匪浅,受益终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