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就是教育

作者:广东汕头澄海中学 姜勇军|  时间:2005/3/19 2:07: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87
  据报载:广西柳州26中初三级19名捣蛋生,即所谓“差生”被分在一个班,不补课,不夜自修,学生情绪低落,家长持有异议。而校方声称其做法是借鉴烟台市出台的“制止初中生辍学的因材施教、分类施教”的教学模式,以此为托词进行“差生班”“分层教育”
  这就论及了如何对待差生?如何平等对待学生的问题。而由上述材料可见,在当今升学率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有大量的所谓“差生”的“灰色人群”被歧视性对待,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了难以抹去的创伤与阴影。在我们“有教无类”平等育人的文明古国里还会存在今天这样的区别性政策,事实上,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主观地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想像在那些“差生”心中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抗拒排斥情绪,他们会由此而滋生被抛弃感,对自身存在价值感到绝望,否定自己,进而敌视社会,严重者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变态思想。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是学校的“另类”,就可以在行为上不要求自己负多大责任,导致责任感缺失。渴望被重视被理解的心理需求被无情地消解后,就会以一种泠漠、无谓的态度来冷眼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人的潜力,人的创造激情就会处于荒芫冷冻状态。所以,长此以往,师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自然地会日益加剧。那么,我们育人者号称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又从何谈起?这就必估谈到“期望”就是教育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以实验提出“罗森塔尔效应”其论点与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斯特林•利斯顿的论文《管理中的“皮革马利翁”》不谋而合。他们都提到: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值能微妙地影响他们对对待下属的方式,同样方式就会决定下属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如果期望值高,下属的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而能否不断地创造出让下属实现高绩效的期望值,是衡量一个管理人员是否优秀的标准。
  那么,教师,特别是担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更是如此。我们的学生或许在成绩方面会存差异,但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被重视、被尊重的良性心理期望需要。而教师在本着“以人为本”育人观念进行工作时,就没有理由去泯灭他们正当的精神需要,如果歧视性对待学生,那简直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是在犯罪!所以日常工作中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爱心平等心去关爱学生,把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明晰或无言地表述出来,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心目都是优秀的,都会有所作为,只要自己去认真刻苦地努力。在长期的良性暗示中,期望就会转化为一种力量,促进学生认真评估自己,调整心态与定位,会自觉地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走去。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就在于教师有没有发现它。利文斯顿在论文中有这样的精彩句子:“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老师看待差生亦是如此。而在文前所引材料中,柳州二十六中的施教者是明显地受到了功利性的驱使而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这实在是育人工作中的一大败笔。
  而这种“期望”教育法,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对待二十一世纪新新人类的中学生,除此之外,更无其他好的方法。在我所带的班级有个别被大家认为是“捣蛋生”“劣等生”的同学,但在一年多来的良性心理暗示,期望教育后,他们都已经开始努力学习,改正了不少不良习气,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所以说:“期望”就是教育是一种非常具有实效与操作的育人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